近日與不少朋友道別,大家背後都有着不同的原因,有的為着個人發展,有的為着家人團聚,無論如何這都令筆者百感交雜,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着下一代的發展而籌算。
今天,天色沉沉的。我只好為着個人的喜好看看一些文章調劑一下。就在無意之間看到早有前輩提及為着下一代的培育而撰文,文中總是走不出幾個範疇:父母的個人修養、學校教育、家庭氛圍與社會環境等影響下一代成長的關鍵要素。
家庭氛圍的重要性
為着下一代,筆者過去早有不少文章提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看到前輩所提,卻猛然儆醒「家庭氛圍」亦確實是另一值得探討的方向。
其實不同家庭成員的組合會產出不同的氛圍,父母有時也難以阻擋這個氛圍的形式,因為這並不能控制在一、兩個人的能力之內。因此,我們更需要先了解有可能形成的家庭氛圍模式,然後再按自己可以付出的能力及範圍而加以調節,讓子女可以得到更完備的培育機會。
在家庭氛圍方面,大致可以有以下幾個情況:
協商式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能互相尊重,家庭生活中並沒有慣性在不同議題上分辨誰勝誰負。家庭是一個整體,彼此重視理解與情感交流。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相對容易養成開朗、隨和的性格及較有安全感地與別人相處,建立關係。
戰場式的家庭氛圍:這是當家庭中不同角色的成員都有着不太一致的理念時,大家會不遑多讓爭論不休。家庭的協商能力不強,容易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可能學習了成人的爭論模式,不能「服輸」,又或會因為不喜歡亦不懂得如何在這環境下生活而變得退縮。
放任型的家庭氛圍:這是一個沒有特別標準的家庭模式。一般而言,家人的共識就是讓孩子「自由發揮」,因此,孩子很可能是具有創意,但從小需要學習的嚴謹度及責任感,卻因人而異導致出現不足,亦即是很容易造成「天馬行空」的思維與習慣。
傳統式的家庭氛圍:這正好與放任型相反,這是家庭成員普遍要求孩子需要行為端正和嚴謹。正因這高度的要求,亦會出現對孩子的讚賞不足。孩子的表現往往是循規蹈矩,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亦不會輕易表達,因此內心的思想不一定與外在的行為一致。
超級盡責型的家庭氛圍:長輩級的一般都勤勞樂幹,呵護備至,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依賴的心態,凡事預期有人代勞。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較少發展適應力,往往在遇到困難時無法獨力解決。在這種家庭中的成員會感覺不到滿足感,有時孩子甚至會產生無力感,因為從小就沒有機會了解及實踐自己擁有的能力。
家庭教育由我做起
由於家庭氛圍是基於家庭中不同角色成員的互動而產生,因此不是由父母可以完全控制。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就是從家庭教育開始,因此,父母的影響力就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要能突破這種張力,父母必須先了解家庭各成員(如祖父母、同住親人等)在教育上的觀念,因為這就是導致家庭氛圍的基礎。假如家庭中存在着較多會導致某種模式形成的成員,父母就需要做出一個平衡。
在這個調節的過程中,父母必須維護家庭的完整性。雖然在過程中家庭成員會有不同的觀念,但在協調的過程中切忌批評其他家庭成員的教育方式。尤其絶對不可以在孩子面前批評家人。試問:小小年紀的孩子聽到家人批評家人,他們如何能自處?他們可有能力改變?他們只能換來一份無奈與不安的感覺。
其次,家長亦要提高自身的心理質素才能有正向的思維應對不同的情況。孩子成長總會有令父母勞心的事情,父母在面對孩子遇到交友、學習及個人情緒的困難時,父母先要有穩定的情緒,然後以積極正向的思維面對。即使盡責照顧孩子的家長,也必須要保持自己有一個健康的社交群體生活圈子。遇有任何教育子女的疑問,亦有同路人及朋輩互相扶持、傾訴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