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波認為良好的理財習慣和規劃未來的觀念應該自小培養,他也是從孩童時期學起。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國際貿易及中國企業課程高級講師兼聯席主任李兆波回憶道:「我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我要學會儲錢,確保家人謹慎理財。」長大後,他省吃儉用,會用紙筆記錄開支,例如交通費和膳食費。李兆波補充道:「我母親有記錄開支的習慣,並教會我如何做。我記賬的習慣維持了近15年。」他知道,長大後不想經濟拮据,就必須找到一份好工作。憑着對財務管理和會計的熱愛,他成為了講師和作家,從助人中找到快樂。
李兆波是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於1999年在中大執起教鞭全職教學工作。他現為中大商學院的會計學院高級講師,該學院於1970年開辦香港首個會計學學位,課程獲香港會計師公會在內的多個專業機構認可。他教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應用會計、企業管治和商業道德,研究的範疇包括投資、退休規劃、保險和旅遊經濟學。
1990年,李兆波於中大畢業。他回憶道,在他的求學時代會計課程非常受歡迎,但直至他當講師時,報讀的學生已逐漸减少。他說:「香港的尖子學生都以進醫學院或法學院為目標。」香港的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七年,中大會計學位課程的申請人數下跌了近49%,該校在2012年收到3071份申請,而2019年僅收到1569份申請。李兆波補充道:「我加入中大教書時,專業會計課程收生分數很高,但現在香港所有大學的會計科收分都下降了。」他指的是申請會計科的所有學生的平均分,那是根據他們的公開試成績計算出來的。該平均數從2012年的22.6下降到2019年的21.8。
李兆波認為,中學教授會計的方法可能是原因之一。他說:「新生不知道會計業跟以往已有很大變化,尤其在科技應用方面。他們仍然認為會計師用紙筆記數。」他補充道,大部分會計科學生進入大學前,都在中學以很傳統的方式學習過會計。「學校課程嚴格依照教科書教學,沒有提及現今的會計師如何運用科技,或現實生活中會計是如何應用,讓學生誤以為會計就是這樣,而事實上,會計業跟以前已大大不同。」
李兆波說,大學較能靈活解決這種認知差距,但本港中學在加强會計教育的路還很遠。他補充:「我們一開課就會糾正學生的概念,告訴他們會計與在中學所學的並不一樣,並給予他們最新科技發展的參考資料。」
他表示,中大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致力讓學生投身社會前學習更多會計基礎以外的知識。他說:「我們期望學生一畢業便能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李兆波說,中大會計學院與金融學系合作,在會計課程中加入更多金融要素,令課程更豐富吸引。「我們明白並非所有會計科學生都希望畢業後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他們聽說會計師樓的工作很苛刻又工時長。許多學生希望在銀行、投資銀行甚至為初創企業工作。」
實用為先
李兆波認為這亦是激發學生會計興趣的機會。他解釋道:「學生應先了解會計資訊的用途,而不是怎樣計出來。」例如,在介紹財務報表時,他會使用易於想像的例子。放棄了冗長解釋和理論的傳統教學方法,他看到學生得以掌握不同領域的公司與會計的關連。「我首先展示國泰航空或海洋公園等公司的財務報表。坦白說,這兩家公司近年來表現並不理想,它們的財務報表亦反映出來。這種學習方式確實對學生很有幫助。」
運用學生聯想到的例子,尤其是業績欠佳的本地企業作為案例,不僅能激發興趣,還幫助他們先明白財務報表背後的含義,然後理解例如收益表、財務狀况表和現金流量表等的術語。他解釋道:「香港的美食車也做得不太好,我亦以它為例說明如何應用收支平衡分析。」
李兆波說,在培養學生的軟技能方面,課堂演講是應用和學習知識的理想方法。他說:「我是會計學院內少數老師如此重視堂上演講,尤其是高年級學生,他們要做很多課題簡報。」李兆波補充道,許多學生缺乏溝通和表達技能,他要抓住課堂機會培養他們。「我會選擇一家相關的公司,將班中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自己對該公司做研究,目的是希望他們融會貫通所學的會計財務策略、估值和融資知識。」
他表示,學生進行研究是一種自學的過程,亦能磨練演講技巧,這是李兆波認為學生應該加強的另一項核心技能。他說:「我告訴學生,他們日後成為了一家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財務總監或合夥人時,需要與不同持份者打交道,溝通和演講技巧都是必要的技能。」
以文載道
李兆波在當上講師之後的幾年,開始撰寫第一本個人理財著作,書本於2006年面世。此後,他出版了八本關於會計和財務管理的書。2009年,李兆波出版了一本名為《慳出你的第一桶金》的理財書,闡述如何能儲到第一桶金,另一本同樣於2009年出版的《讓退休金逆市增值》,則教讀者如何使退休金在逆市中增值。他說:「我堅持寫實用書,希望讀者能應用書的內容。我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成功故事、生意失敗的例子和商界評論,以案例令內容更具體。」
他對寫作產生興趣是源於一次《香港經濟日報》的訪問。那次是訪問他當講師頭幾年所教授的個人財務管理和會計課程。李兆波還教授一門財務規劃的認證課程。他說:「那是為保險公司和銀行高級管理層而設的培訓課程。我發現,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擅長理財。」在他進行研究時,更被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所震驚,因此他設法透過課程和著作針對這個問題。「香港的年輕人有過度消費的習慣,尤其是信用卡消費。我更見過大學生等的年輕人因此而破產。日後他們要向銀行貸款買房子或創業時,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信貸狀况。」
除了財務管理外,李兆波亦熱衷研究香港的社會經濟議題。因此他於2016年年底開始為《信報財經新聞》(信報)供稿,從2006年開始為《香港經濟日報》寫稿,發表關於香港地產市場、航空業以及遊客對經濟的影響等題材的文章。他說:「我每月為這兩家報紙各寫一、兩篇文章,討論關鍵的經濟議題。我儘量將議題與會計、金融和經濟聯繫起來,我很樂於分享看法。」他亦很感謝讀者們的反饋。「當家人、朋友、畢業生或在校生讀到我的文章,告訴我他們很喜歡就議題提問時,我感到十分滿足。這是驅使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李兆波對旅遊經濟學有濃厚興趣,他在《信報》最近一篇文章談到新冠肺炎疫情對香港零售業的負面影響,他認為這或與過度依賴遊客有關。他說:「國際和內地遊客帶來的零售額幾乎佔香港零售總額的一半。」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19年5月的零售額高達400億港元。但自今年5月以來,該數字下降了42.5%,跌至230億港元。他說:「我認為零售商必須保持平衡,要先看本地消費者,然後才是遊客。現在受最大打擊的都是多年來依賴內地遊客的企業。」
李兆波指出,疫情令內地電子商貿支出增多,加上人民幣走弱,即使沒有出入境檢疫限制,內地購物者到香港購物也可能會三思。「他們的購買力可能大不如前。香港的零售商只是代理商。他們或者會請歐洲的朋友購買相同的奢侈品,然後運到香港以更低價格出售。零售行業需要幾個月以上才能復甦。」
李兆波說,即使航空交通恢復,香港的旅遊業也不可能迅速反彈。他說:「它可能需要兩、三年才能恢復到疫情爆發之前的水平。」他指出,這次疫情激發很多從未想像過的新工作方式,尤其是對於經常出差的人來說。「商務旅客已經意識到,可以使用Zoom等會議應用程式代替大部分商務外遊。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還發現,無需花費數千元租用會議中心的禮堂或會議廳就可以舉辦培訓會和展示會。酒店和會議中心的出租率會在一段時間內處於低水平。」
李兆波對另一個行業較樂觀。4月初,香港政府為免疫情蔓延,下令全港1200多家酒吧和餐廳停業兩周。隨着限聚措施放鬆,加上還有旅遊限制,李兆波認為餐飲業的形勢會逐步恢復。他說:「香港人喜歡旅行,現在無法外遊,他們會更願意本地消費。本地商家要抓緊這段特別時期的消費力。」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5月香港的失業率從去年同期的2.9%上升到5.9%,而就業不足率則從去年的1%上升到3.5%。李兆波說,現在市民要份外謹慎理財。「有工作的人應該要制定計劃以應對各種變數。我建議要有相當於兩年每月平均支出的儲蓄,當中可能包括日常生活費、子女學費、房租或按揭貸款。萬一被公司解僱,他們至少有兩年時間找新工作,這段時期內能維持財務穩定並减輕壓力,對家長而言尤其重要。」
事業宏圖
李兆波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講師。他在中大上學時主修物理學,副修電腦科學。他說:「中學時我遇到很好的物理科老師,我還對天文學感興趣。」但是年輕時期的李兆波沒有把握從事科學工作,轉而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他笑道:「我意識到自己沒有愛因斯坦般聰明,我決定轉投商界。」
畢業後,李兆波在日本投資銀行大和證券集團短暫地做了兩個月程式員,然後便決定攻讀MBA。在兩年的課程中,他學習了會計概念,燃起他對會計科的興趣。後來,他於1992年得到了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財務和會計管理培訓生計劃的職位,並在財務部門工作了一年。於1993年至1999年他在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工作了6年,期間於1996年考獲會計師專業資格。李兆波說:「當時,香港正在興建新機場。我最初在財務部門工作,然後調到商務和機場管理部門。在機場工作的緣故,我對航空業產生了興趣。」
李兆波很掛念大學的生活,在機管局工作的最後一年,他逢周六都到中大兼職教授財務報告科,將自己對會計的熱愛化為教學。到1999年,他獲得了中大會計學院的全職教席,從此展開他的講師生涯,直到2006年。李兆波說:「我轉為全職教書,因為我想在大學裏發展事業。」後來他曾短暫到香港浸會大學教授會計學,之後再回到了中大,這次是到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教授會計科和金融科。最終,他於2014年回到會計學院,此後一直在該學院任教。
李兆波為自己的會計師資歷感到自豪。他表示這資歷幫助他在課堂上贏得信賴。「我在會計學院任教,必須具備專業資格。」他說:「我告訴學生,資歷助我晉身成為會計專業人士,亦是他們進入會計專業的理想起步點。香港是金融中心,我要讓他們知道會計是香港優秀人才不可缺少的知識。」
熱愛旅遊的李兆波決心在未來幾個月再次投入寫作。他說:「去年,我去了俄羅斯和奧地利遊學,然後又到了我最喜歡的地方,例如台北、大阪和曼谷。疫情關係我無法外遊,空閒時間會較多。」他正在寫兩本新書,一本是關於在香港購買住宅的問題,另一本的題材是職業發展中的挑戰。他說:「寫作是我分享觀點、與其他人溝通的方式,亦令我感到很快樂和滿足。」
李兆波喜歡與學生分享人生經驗,時常鼓勵他們盡其所能追求更高的目標。「我常常跟學生說:『如果你的目標比一般人高,努力思考公司如何進步,而且務實達到這些目標,你的成就亦可能較其他人高。』」他續說:「這並不是叫你每天工作24小時,工作以外也應該培養一些嗜好。」
儘管工作忙碌,李兆波堅信努力工作的同時亦要取得良好的生活平衡。在寫作之外,他喜歡到處發掘香港的漂亮風景。他說:「我喜歡遠足,也喜歡遊覽離島,像塔門或東平洲等人煙罕至的小島。」李兆波亦沒有忘記他對天文學的熱愛,家裏也有望遠鏡。「在天朗氣清的晚上,我喜歡帶上望遠鏡去觀星。每當我抬起頭,壯觀的景象顯得我們很渺小,感覺很奇妙。」
本文首發於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雜誌《A Plus》2020年第6期,本刊經授權編譯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