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南洋大學貢獻良多——敬悼黃麗松校長

香港大學日前公布,其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黃麗松教授,4月8日於英國安詳離世,享年94歲。新加坡著名傳媒人潘星華,特來稿敬悼這位為科研及教育奉獻一生的偉大人物。
香港大學日前公布,其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黃麗松教授,4月8日於英國安詳離世,享年94歲。新加坡著名傳媒人潘星華,特來稿敬悼念這位為科研及教育奉獻一生的偉大人物。
撰文:潘星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71年畢業生、新加坡《聯合早報》前資深記者、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首席研究員及中文版主要作者)
近日新加坡有兩位知名人物去世。一位是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另一位是4月8日在英國去世的新加坡南洋大學前校長黃麗松。兩位都是高齡離世,李光耀91歲,黃麗松95歲。兩人都備受新加坡人敬重。
2010年我在給李光耀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做有關南洋大學篇章的研究。當時有幸先睹南洋大學數學系教授鄭奮興博士尚未出版的新書《南大情懷》。
鄭教授在書裏提及他曾與南洋大學莊竹林、黃應榮、黃麗松、薛壽生、李昭銘、吳德耀、陳祝強等多位南大負責人共事。他認為對南大最具關鍵性影響力的校長是黃麗松。
他說:「黃麗松加強了外人對南大的信心,提高了南大的國際知名度。」
南大畢業生協會會長莊日昆,1969年在歡迎黃麗松校長上任的時候曾說:「在馬來西亞政府還不肯承認南大學位的情況下,這位享譽國際,學術與行政兩者兼長的學者卻欣然接受了南大校長一職,這種知難不退,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
黃麗松是廣東汕頭人。在香港大學畢業後,到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再到芝加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他是化學家。 1969年至1972年出任南大第四任校長前是馬來亞大學副校長。離開南大後,他回香港大學出任母校第一任華人校長,在港大工作14年(1972-1986)直至退休。無論在南大或港大,他都深受師生愛戴。
黃麗松(右起第三位)以馬來亞大學署任校長身份出席馬來亞大學畢業禮。攝於1966年。
黃麗松(右起第三位)以馬來亞大學署任校長身份出席馬來亞大學畢業禮。攝於1966年。
黃麗松曾說,他當過馬大署理校長、南大和港大校長,前後18年,其中南大規模最小,待遇最低,工作最難做,但是他最以身為南大校長為榮。
黃麗松受人敬重之處,除了積極為南大創辦研究院,加強南大的學術氣氛,還到處張羅寶貝,為南大開設文物館。鄭奮興提到黃麗松怎樣聰明巧妙去找有錢人捐獻寶物。
他說:「黃麗松向李氏基金申請了10萬元,把南大行政樓的一半裝潢成高級的文物館,然後發信請新加坡著名藝術品收藏家和鑑賞人來吃飯。當時文物館空蕩盪,只有一張陳六使花了6萬元買下來的董其昌行書最值錢。飯後,他領着這些客人去看館內的空櫥,告訴他們這間文物館是為他們設立的,是為了替他們保管文物的。結果,接下來的三星期收到的寶物數量多到把原本空蕩蕩的文物館的展櫥都裝滿之外,還要另闢一間儲藏室來容納,並且每兩個月輪換展出。後來總計寶物有3000件之多。」
黃麗松除了小聰明,還有大智慧。
1970年1月1日他向南大師生發表《在發展中國家裏成長的南洋大學》說:「大學的經費大部分來自政府,因此政府對於大學如何花費公費,自然要關心。有人覺得政府這樣做是侵犯了大學的自主權。實則在百廢待興的發展中國家的大學裏,教學與研究工作,如果能夠盡量配合國家經濟的需要,幫忙解決社會急待解決的課題,不但是一件好事,也是很應該的。至於教師與學生的遴選問題,那是牽涉政治動盪環境中新興國家的安全措施,雖然有時會令人懊惱,卻是一劑不可不服的苦藥。」
於南洋大學教學樓前留影。
於南洋大學教學樓前留影。
他這句「是一劑不可不服的苦藥」可說以四兩撥千斤之力,企圖化解政府必須檢查南大教授和學生背景,雙方劍拔弩張的怨氣。
對他,南大學生是心存感激的。在《風雨弦歌:黃麗松回憶錄》,他提到最令他畢生難忘的是南大學生為他送行那一幕。他說:「晚會結束,我準備離開時,發現來參加晚會的學生已排起隊來,形成一個人鏈,從山丘上的學生樓一直排到我家房子矗立之處的另一座山丘的山腳下,以便一個一個跟我說再見。我高興與他們每一位握手,我一生中從來沒有握過這麼多的手,這樣好幾百個手。從前沒有,以後大概也沒有。這是我在南大最受感動的經驗,確實也是一生當中最受感動的。這美好的感覺在我的記憶中,至今依然鮮明得像昨天才發生那樣。」
很可惜這樣的好校長,只在南大三年。如果能像在香港大學14年,也許,也許,南大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黃麗松校長的回憶錄 A Lifetime in Academia。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黃麗松校長的回憶錄 A Lifetime in Academia。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黃麗松校長簡介

黃麗松教授於1920年9月1日於汕頭出生,小學與中學就讀於民生書院(其父為民生書院創校校長黃映然),1938年獲頒香港政府獎學金入讀香港大學,於1942年畢業。於日佔時期,黃氏逃至內地,任化學教師,後於1944年負笈牛津,1947年獲頒博士學位,其後於芝加哥大學深造三年,並在當地邂逅其妻子李威女士。黃氏研究範疇包括自由基、性荷爾蒙及細胞分子重組等領域。
於1951年,黃氏加入新加坡馬來亞大學(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並於1959年轉職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任化學系教授,將該學系發展為有45名教職員的規模,期間並先後獲委任為理學院院長及署理校長。1969至1972年,彼於新加坡南洋大學出任校長,1972年至1986年回歸母校香港大學,成為港大歷來首位華人校長,並主導港大戰後第一次校園擴展計劃。1977年至1983年任立法會議員,1985年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及諮詢委員會副主任,至1994年退休。最後一次在港出席公開活動,是在2005年到港大出席其銅像的開幕儀式。
圖片:摘自香港大學出版社刊物 A Lifetime in Academia

潘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