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關心數學教育

數學教育對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其實有極為重要的關聯,那是涉及市民理性思維的建立,也與邏輯推論和深層次思辨能力有密切的關連,不可以等閒視之。
世紀交迭之際,香港燃起教育改革之火,當時的四個關鍵項目是德育和公民教育、專題研習、資訊科技、閱讀,數學能力沒有包括在內。閱讀被認為是終身學習的起點,這個說法並沒有錯,閱讀絕對有助學生培養更好的讀寫能力。而且當年亦高調地提出新一代香港人需具備兩文三語的能力,所以在好一段長時間內,社會和教育界都聚焦於學生的讀寫能力。「讀、寫、算」能力是教育的最基本目標,但與語文學習相比,算術和數學的受重視程度明顯地被看低了。
 
直至最近,政府才透過施政報告提出要關注數學、科學和技術等學科的教育。這些範疇的學習能力的基礎,最終都可以追溯到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營建。筆者本身並非數學專業出身,在這裏只嘗試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討論對數學教育的一些想法。和語文有着相同的功效,數學都是一種溝通工具;可是大多數人只會接觸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數字和算術!
 

3322標籤令數學教育不被重視

 
對於一般人而言,能夠掌握到加減乘除運算就足以應付生活所需。有能力處理百分比和執行一些量度工具及計算,再加上有一定的心算能力的,就可應付不少職業的要求了。然而,數學課程除了數字運算外,還包括有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建立邏輯思維和推理的能力;當中的統計知識更與目前全球流行的大數據分析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歷來中小學課程內的主要科都包括有數學科,新高中課程亦將數學科列為核心科目。不過3322的標籤,就把數學與語文的重要性分化了;以至在實施新高中幾年後的今天,我們發現到中學畢業生中的數學尖子漸次平庸化。
 
其實在科學、科技、工程等傳統理科,甚至在經濟、地理、政治等社會人文學科和金融商業等學科的學習和研究上,數學都是舉足輕重。除了是一種溝通工具外,數學更是有助於建立理論和把知識模型化,協助思辨和推理,創造新知識和做預測。因此,中學文憑試作為一個大學入學把關的考試,為了讓相關專業物色到適合的人才,在數學範疇中加設了延伸單元 M1 和 M2 。可是由於入學條件的設計和單元涵蓋較為深澀的數學知識,結果修讀人數下跌並變成一個少數應試群體,這着實令人憂慮。大學專業分辨人才困難度增加,入讀個別專業的大學生,還要撥出部分學習時間,重新學過數學基本功;更重要的是,部分數學能力較強的中學生,亦因而失去了盡早接觸學習數學的樂趣。相信這些難點,足以令數學專業人士和關注數學教育發展的人,忙於找尋解決之道。
 

數學教育與公民水平息息相關

 
數學學問的結構有個特徵,就是一環扣一環,前因後果緊密相連。所謂邏輯關係或者推理論證,都是建基於一種理性的思維。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青少年同時亦學到這種獨特的思維方法;這種思考方法與語文能力、橫向思維、批判能力等並無因果關係,但有着互補並存的需要。現在社會上有些意見領袖和身旁評議時事的一般人,提出意見時,不時出現論據不足或者邏輯犯駁,可是受眾和接收訊息者大多照收如儀,這種情形是否正好反映出大眾理性思辨能力有所退化?會否就是近十多年來中學數學學習氣氛江河日下帶來的境況呢?
 
趁新高中中期檢討,社會輿論普遍都關注中史課程和通識教育,而語文學習從來都是社會討論的焦點;至於數學教育不是被忽略,就是只限於在相關專業範疇的社群內探索,彷彿與社會大眾沾不上邊似的。不過,筆者則認為數學教育對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其實有極為重要的關聯,那是涉及市民理性思維的建立,也與邏輯推論和深層次思辨能力有密切的關連,不可以等閒視之。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