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突然以「家庭理由」提出不競選連任,外界不少人感到愕然。我尊重梁振英用這個理由引退,但有多少人相信呢?種種迹象顯示,北京因素大於梁本人的因素。在中國的人治遊戲規則之下,這類情况絕對不能用「罕有」或「出乎意料」形容。
事實上,每一屆特首選舉的選情和潛在的因素都不能作簡單的比較,因為每一屆的具體情况均有不同之處,而北京也吸收了過去的經驗。例如,以前北京很早就透露和暗示「真命天子」是誰,結果引來背後萬箭齊發,真真假假的醜聞滿天飛,北京也難以控制。所以,對於下屆特首選戰,北京遲遲不發出任何信號,既不亮「紅燈」,也不亮「綠燈」,到適當時候才決定怎樣出牌,這才符合北京的最大利益。事實上,北京手上的牌很多,隨便按形勢需要而動,北京也可以控制大局。我不是說它有道理,而只想道出政治現實的悲哀。
這令我想起近期的一些迹象。經過今昔對比,結合眼前形勢,可見內地有關方面對香港的未來有3點看法,或可說是3個要求:一是政治形勢能否真正穩定?二是經濟形勢能否符合北京的需求,包括某些特殊的需要?三是社會的撕裂會否影響北京的治港部署?過去一段時候,北京非常重視第一點,而梁振英也趁機抓住這一點,過猶不及,唯恐失之。但如今在決定下一屆特首的時候,內地回顧上述3點,梁振英只可以完成第一點,但第二和第三點卻是乏善足陳。用內地人士的話說,這是「三缺二」,又有人形容這是「二弊一利」,也就是說,弊大於利。這種意見一直不是主流,只能說是支流甚至是細流,但它確是存在的;而且,在中國的「鐘擺政治」效應之下,有時也可以發揮一些作用。這一次也許有了一點應驗。
與選委會可能失控有關
此外,近期還有一個迹象是過去較少有的。以前,北京認為關鍵是要控制好特首的選舉,選舉委員會只是完成北京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而且,選委會的產生制度可以令北京放心。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北京有信心可以控制選委會,所以對選委會的選舉過程和它的構成不大重視。但這一次不同,內地人士透露,北京要求大家着力研究下屆特首選舉委員會的各種可能性,會出現怎樣的結果?以及出現某個結果將帶出怎樣的情况?每一個可能性都了解得非常細緻。
究其原因,這與選委會可能失控有關。在爭奪選委位置的人士中,表明不支持梁振英連任的大不乏人,其中包括不少上屆曾經提名梁振英的各方建制派人士在內。須知,特首候選人提名是公開的,但在投票選舉時卻是不記名的。北京過去對這個因素不太擔心,但今次這個問題卻是內地人士奉命刻意研究的內容,反映北京也擔心在這個環節上出現黑洞,對操控選委會的信心比以前弱了。從另一個角度說,北京一直「挺梁」已遇到社會的巨大反彈,如今加上上述選委會的不穩定因素,安全系數只會大大減弱。於是,繼續盲目「挺梁」就會變成另一種自焚,還是小心為妙。此外,梁振英在選委會投票前兩日宣布不連任,也許是有關方面減弱「反對派爭取議席的招數」之一。
還有,內地不同人士一直對梁振英的治港手法有不同意見,但北京的主流仍然以硬為主,所以梁振英繼續扮演「加碼派」的角色。不過,「加碼」之後的結果如何?北京也會作階段性的評估。在在可見,官方愈打,民間愈反,這種「反」不單在香港出現,還慢慢伸展到境外去。
與此同時,特朗普成為美國候任總統,還可以在上台前「任性出招」,確令北京一時之間摸不着頭腦。北京的反應雖然鎮定,處變不驚,但也會盤算特朗普的各種可能性。所以,內地人士近期研究香港形勢(包括特首選舉)時的一個重點,就是特朗普未來的香港政策。在估計特朗普可能會進一步利用香港(就像他現在利用台灣一樣)的前提下,北京對香港的「亂源」自然要作出評估。
北京再看看現實,前往台灣與「台獨」交流的香港人愈來愈多,而且愈來愈公開。北京想禁,但怎樣禁?根本就是禁不來,也不能禁的。難道下令港府不讓那些到台灣交流的人回港嗎?即使港府真的有此行動,像大陸禁止馮正虎回上海一樣,但現代的交流可以通過網絡,怎樣禁呀?還有,北京認為近期的境外交流愈來愈多美國的影子和資助(確有一些迹象,但怎樣解讀則見仁見智),預示美國利用香港政治矛盾(包括港獨爭議及連串的罷免立法會議員的風波)機會增大。所以,北京「同意」讓「藉機擴大火勢」的梁振英不連任,其實也是為自己的安全系數着想,以免增加美國可乘之機。
北京由硬變軟? 暫未有這感覺
梁振英宣布不爭取連任之後,外界馬上有一種說法,就是北京已改變思維,至少預示北京可能有重大的政策轉變(他們還把放寬申請回鄉證作為一例)。但我總覺得,從過去的經驗可見,中國要「左」起來是非常迅速的,但要理性處理對內的政治問題,卻是龜速進行的。如今,梁不連任,是否顯示北京由硬變軟呢?我暫時未有這種感覺,還需看未來的「寬鬆」有否實質的行動?而且這些行動是否持久?會否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長遠效果?
最後,也要看北京在梁振英下台之後怎樣對待他?如果北京仍照顧他的利益,或給予某種有形或無形的好處和待遇,說明北京為了凝聚建制,也顯出一點人情味,但同時說明這也是北京的一種維穩策略。不過,如果北京不大關顧或理會梁振英,則說明中國政治裏的「隱形眼鏡」規律——用完即棄。無論如何,這也是大家觀察中國政治的一個事例,也是建制中人的一種參考。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