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登山?──從康德的崇高美學說起

「崇高美感」是生命力受到大自然的阻礙和挫折後,隨之帶來的升華和愉悅,是心理的轉化過程。康德認爲,崇高美藏於人的内心,但需要被喚醒,繼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自由意志,從而使人活得更有價值和尊嚴。

這兩年香港人走向大山的頻率和興致,該是自開埠以來的最高峰。以前見面時的話題是「去邊度旅行」,現在的口頭禪卻是「去邊度行山」。我以前常去的大帽山端記茶樓,平日人流不多,一人一桌,獨酌無相親,位置隨處可找。但今時不同往日,端記每日都人滿為患,絡繹不絕,出現了翹手等台的場面。

疫情下,香港出現登山熱。
疫情下,香港出現登山熱。

登山有許多理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英國登山家馬洛里(George Mallory, 1886-1924)那句激勵着無數登山者的名言──“Because it is there”(因為它就在那裏)。

馬洛里是英國著名登山家,曾就讀於劍橋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英軍服役,退役後加入英國珠穆朗瑪峰探險隊。1923年他隨英國登山隊第3次登珠峰北坡,一名隨隊記者追問他為何還來珠峰,他簡單回答,“Because it is there”,這句話被譽為「登山界最著名的3個詞」。

幾日後,馬洛里與隊友歐文再度嘗試登頂,最終一去不復返。消息傳到英國,兩人被譽為民族英雄,追悼會於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出席者除了家人和朋友外,還包括了國王喬治五世和王室成員,英國首相及整個內閣。

70年後,一支美國攀登隊在聖母峰大約海拔8190米處發現了馬洛里的遺體。

即使是今時今日攀登珠穆朗瑪峰,在高科技和專業裝備下,也有一定的危險。100年前的登山裝備,相當簡陋,但這個極限運動卻吸引着那麽多人不計付出、不計回報的去一再攀登,為之付出生命亦在所不辭。對馬洛里來説,登山肯定不只是為了強身健體,增強心臟功能,甚至預防骨質疏鬆等等如此簡單和功利。

馬洛里專注爬山,沒有多作解釋。但是「因為它就在那裏」這句富有哲學和美學意味的話語,倒讓我想起了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崇高美學觀。可以說,崇高美是無數登山者心靈深處的指引,也是最為重要的解答,更可以給我們無限啟示。

康德著《論優美感和崇高感》。
康德著《論優美感和崇高感》。

康德的崇高美學

1764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在《論優美感和崇高感》一書中,提出「崇高美學」概念。這種美感可從兩個方面取得,一是數學,二是力學。前者不贅,後者乃指物理上的絕對大。這個大,可不是現代高聳入雲,卻仍有限制的人為建築。康德所謂的大,是指巨大的自然現象,包括廣闊無邊的大海、威嚴壯麗的山川、廣袤遼闊的沙漠、連亙千里的冰障、深邃難測的星空,甚至是海嘯和火山爆發。

挪威西部峽灣區的Preikestolen懸崖。
挪威西部峽灣區的Preikestolen懸崖。

在這類對象面前,人類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壓力,感到自身的渺小和無助,甚至是恐懼和痛苦。而自身處於被動狀態,被自然所支配。但與此同時,這些負面的感受,卻是形成崇高美感的重要條件。

為什麼如此負面的心理狀態,竟可以引領我們達到美學體驗呢?

這就要看人類面對如此狀態下,如何反應。如果人就此接受現實,永遠覺得自己「低天地一等」,那就會停留在自卑和平庸的負面狀態;但是,無限大在另一方面,卻具有「喚醒」的正面功能,能夠喚醒人類心中想像力和自由意志。

人類如果運用想像力和自由意志,繼而付諸行動,就會達到以下幾個效果。一、對於無限大對象的驚歎或敬重;二、當無限大對象之「量」與「力」進入人的思考,就會喚醒心靈的力量,擴大眼界,感受到自身尊嚴與精神的偉大;三、很可能因此會興起一種「參天地之化育」的使命感,天地之崇高轉化為內心的壯美,達到一種歡愉的美學體驗。

無限大具有「喚醒」的正面功能,能夠喚醒人類心中想像力和自由意志。
無限大具有「喚醒」的正面功能,能夠喚醒人類心中想像力和自由意志。

如此狀態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平凡人類,也相對變得崇高而偉大。此時此刻,財產、健康、生命都會變得渺小,追求理想和崇高使命感變得更為重要。可以說,「崇高美感」的產生過程是生命力受到阻礙和挫折後,隨之帶來的升華和愉悅,是心理的轉換過程,而大自然,就是達到心理轉換的重要契機和對象。

康德最終想說明,崇高美本來就在人的内心,是心靈的一種超越有限的能力。透過崇高美感,可以使人活得更有價值和尊嚴,「我們喜歡稱這些對象為崇高,因為它將我們的靈魂力量提升到超越平常的高度」。

康德的話:「美呈現出一種不確定的知性概念,而崇高則呈現出一種不確定的理性概念。」
康德的話:「美呈現出一種不確定的知性概念,而崇高則呈現出一種不確定的理性概念。」

康德的觀察和描述,説明了崇高美的重要性,可以用來解釋那些登山者如此熱衷於登山運動的深層動力。有意思的是,在許多著名登山家的訪問中,當問及「為什麼你喜歡登山?」時,他們的回答用語都相當「康德」,而且不謀而合地用上了「恆真邏輯」(Tautology)來作表達。下文將有詳細描述。

崇高美 2-1

延伸閱讀:〈大山上的崇高美──恆真表達和價值理性〉(6月3日刊)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