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香港教協就本地老師的前途及意願,進行了一份網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老師因爲「政治壓力日增」、「不滿社會狀態」和「不滿教育政策」,計劃在約滿後離職(或準備離職)。
在一個尊重人的社會,我們對一位成年人的決定,一般都不會予以絕對的否定;那麽,基於這種背景因素,筆者便想到了通過本文,提供一些可行的出路,以供香港的同行參考。在此,我必須一再申明:我不隸屬任何「顔色」陣營,無意埋堆做騎牆派;關心政治,卻無意觸碰。以下的觀點,純粹是根據個人經驗和喜好而寫的,不具任何政治意圖。
想清楚,離開教職之後?
單就該份問卷結果,這些意欲離職的老師不太可能再留在香港工作……那麽,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將是:該往哪兒去?
這條問題,也讓我憶起兩個月前的「三向家校會議」(3 ways conference),連續有幾位具華人背景的家庭,都趁機表達了「來年誰教我孩子中文」這顧慮。不約而同,他們都對老師的履歷和背景各有想法:擔心自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自覺地沾染了某種跟家庭意願相違的意識形態。
筆者一直堅持教育不該和政治直接掛鈎,兩者雖然很難徹底切割,但還是得保留一定距離。可是,身處瞬息萬變的全球新格局裏,基於新的國際形勢,有許多家長都有自己對於教育的盤算。有些家長更開宗明義:「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帶有那種比較“aggressive”的口音,老師您可以幫我們反映、安排一下嗎?」
礙於本人職稱,在下固然不能在此事上有所「作爲」;但事後仔細一想,這其實也在某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的一種教育潮流,那就是:家長們已比以往更關注老師的背景和出身。如果家長們已開始有這種想法,那麽對於提供師資的辦學機構,又會有什麽影響呢?這裏容許筆者留白,因爲在下不在其位,不謀其事。讀者們應該憑藉自己的見識,作出屬於自己的判斷。
天大地大,總有容身之處
對於香港出身的教師而言,轉行固然可以考慮;但要是真想離開、肯吃苦而且不怕改變的話,其實也可以申請海外的教職──筆者認識的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爲香港人才濟濟,對香港人印象不錯。有意衝出香港者應該考慮這一點。
其次,天大地大,如果你願意,肯定能夠找到給自己的容身之處。關鍵在於:新的地方是否就一定會比原來的好?這種問題永遠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你下的決心愈大,對自己愈了解,那麽新地方就愈有可能比原來之地更適合你。前幾天,我就讀過一篇關於一位香港的單親媽媽,在疫情最恐怖的高峰期,決意要帶女兒移民英國的故事……故事相當感人,大家不妨「谷歌」一下。排除萬難的結果往往是喜出望外。
說到對自己的了解,那必須得問問閣下出走的原因是什麽。以筆者爲例,我離開香港的原因,其實很大程度上跟適應不了某種文化有關。由於題材敏感,這裏不作贅述。只能說:一般在香港出生長大的人,都習慣了在大的框架下,各自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可以發揮個人的「小宇宙」,而且備受尊重。有些人適合在絕望中展示超越自我的能力,我不是不能,但看過世面,以前做媒體時也算是閱人無數,對此實在無法認同,也不想強迫自己。選擇離開,除了是一種絕不回首的態度,更是一種維護尊嚴的決定。
認清自己,有助計劃下一步
以前提過:越南本來不屬個人首選。但最後選擇越南,在於這裏曾發生過多起排斥「某國」的歷史紀錄。決定帶孩子前來確實冒險,但起碼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以前在香港不習慣的人事、文化,在這裏重演的機會微乎其微。
我這輩子所交的好友,當中有很多都具有內地的背景;我對他們的印象和感覺極佳。他們當中許多爲人大度踏實,與之相處往往讓人如沐春風。其中就有些人向我提過:香港80後出生者,大多不具備到海外(包括內地)闖天下的本事。言下之意,是80後出生的港人,很多都有實力跟視野方面的硬傷。我對這種觀點保持中立,一方面覺得它以偏概全,不夠客觀;另一方面也不能予以完全的否定,有許多我認識的80後和90後,確實都存在着某程度上的局限,難以跟內地或外國出生者一爭長短。
我的這種觀點,也許會得罪某些讀者;但我的用意不在於否定港人,而恰好相反:既然我們當中有些人在視野和知識方面不足,便應該虛心求教,讓自己進步。外國人其實非常在意你待人處事的技巧及工作能力,在外地工作切忌表現自我、橫蠻和情緒化,他們表面不一定會直接批評你,但骨子裏都很討厭跟這種人共事。香港人中,也有許多非常刻苦、願意拼搏和雙語能力極強的人才,這些人能幹的,其他人不一定能……認清自己的長短和當前局勢,絕對有助港人計劃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