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力量:歷史與文化的閱讀

文化的基因,應該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裏,蟄伏在我們的靈魂裏,只消我們輕輕地,用最溫柔的方法,把它喚醒。

近來在網上看到一個有趣的帖子,內容展示了從秦始皇開始,到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2000多年間,422位皇帝的「群組聊天記錄」。作者天馬行空地想像:如果把中國歷代皇帝全部拉入一個聊天群組,他們會聊些什麼呢?內容參考史實寫成,也頗富幽默感,附有簡單的歷史知識解說。雖然「對話」子虛烏有,但對現今世代慣用社交平台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描述是很具親和力的。毋庸置疑,我們給孩子們預備一頓歷史文化的饕餮盛宴時,可以找找這種佐料。

考慮到孩子能否明白的問題,我找了一位小書迷來做實驗。看罷,她竟然說:「好玩!最好玩的是『史上最強全家福』。唐中宗李顯一家上下都是皇帝:爺爺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爸爸、兒子、還有弟弟都是皇帝,這當然也不奇怪。最強的是,連他媽媽都是皇帝──一代女皇武則天啊!這張全家福怎麼拍?哈哈……」到底是愛閱讀的好孩子!想像力一下爆發起來。歷史的閱讀對孩子來說沉悶嗎?其實不然,關鍵在於怎麼去處理它。

親近文化關鍵的一步

很多同學覺得歷史和傳統文化是距離現實生活很遠的東西,或無從入手,或敬而遠之,這是可惜又可悲的。那麼,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故事是把歷史從遙遠的時空帶到孩子身邊的魔法棒,是親近文化關鍵的一步。在孩子的眼光來看,歷史故事有時候就像八卦新聞(舊聞?),反正就是一串串人的故事,不過,如何引起學生對「舊聞」的求知欲,倒是我們得花力氣想想的。同學近來在追看連續劇《倚天屠龍記》?大家說起明教,不如我們也說說明朝。聊到朱元璋,可以說說在他「古裝版實名制」下監工,至今仍固若金湯的南京城牆。班上有幾位打遊戲的高手?於是我們也來說說三國……雖然這不是學史的最終目的,但無疑是很好的起點,帶孩子入門的一個好方法。

除了說歷史故事,也可以說民間傳說、神話傳奇,這些故事該是代代相傳的,承傳風俗習慣,盛載風骨氣節。從前的年代並非人人都能夠上學,但無論豪門貴胄,還是平民百姓,就靠說故事,給一代又一代的、全體的中國小孩,灌輸道德觀,豎立精神標杆,培養出文化的默契。現在,我們面對當代的香港孩子,是不是也應該讓他們對中國歷史有所認知,讓他們有能力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才有能力思考和評價,真正地繼承這份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的、輝煌燦爛的民族遺產?

每天,我們都在經歷文化。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發現到,就當它不存在。它們藏在平常日子裏,宛如無形,中華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淬煉,它遺傳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當中。我們教小孩吃飯,舉箸置匙,還要求端碗,這是餐桌禮儀。如果問小朋友,碗裏熱湯燙手怎麼辦?誰都會回答:「要端碗底的圈嘛!」沒錯,孩子你知道嗎?這叫圈足。我們只要多走一步,翻開圖書,還可以順道和孩子遊覽一趟食具文化的風景,圖文並茂。中國人的鍋怎麼長這樣?筷子長七寸六分,一頭圓一頭方,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家裏有套青花茶碗,來自瓷都景德鎮……看似遙遠的傳統文化,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命裏,只差我們有沒有存一份精細的心情,陪著孩子去發現它、欣賞它。

回到文本,感受文化

我們要帶孩子閱讀經典,回到文本,感受文化。當中,我首選琅琅上口的詩歌。詩是最精煉的語言,最精緻的文學。經歷千年的淘洗,唐詩宋詞為我們留下多少成語典故、文化符號?這都是菁華,是孩子應該吸收的文化營養。

林語堂說:「(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深情,用一種藝術的眼光看待人生。」換言之,讀詩歌是情感教育,縱使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唯有情是古今相通的,既然相通就能讀懂。讀杜甫詩,能讀到社會關懷。我們讀到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就想告訴孩子,只要仍然活着,一切都還有可能!詩歌能療癒人們心靈的創痛,讀到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瀟灑豪邁,就有大步大步地走過去,披荊斬棘的勇氣。看到蘇軾的月亮,我們知道「人有悲歡離合」,那是一種豁達的情懷,是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特製的「心靈雞湯」。

有人問:經典艱深嗎?有用嗎?艱深的並非詩句本身,而是人生。朱自清說:「經典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文化是比實用更深的東西。」人生這麼艱難,更要將這些瑰寶交給孩子,待他們到了生命的中某個時刻,足以溫暖他的心,陪伴他勇敢前行。

讓下一代浸潤在中華文化當中,以幾千年的智慧積累,滋養出底蘊和氣韻,那好比給他們一支錨,使他們將來在闖蕩世界的路上、漂泊在生命的浪潮中,仍能覓到心安歸處。帶領孩子閱讀歷史、文化和經典,探索饒有趣味的入門路徑,是文化的傳承,是真正的立人。文化的基因,應該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裏,蟄伏在我們的靈魂裏,只消我們輕輕地,用最溫柔的方法,把它喚醒。

倫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