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催眠治療「腸易激」 治療後3個月症狀持續減退

腸易激綜合症的原因不明,或與腸胃疾病、長期受壓致精神緊張有關。全球普遍的發病率大概為13.5%,本港約有7%的港人患上此病,亞洲社群的發病率亦有上升趨勢?怎麼辦?

對不少香港人而言,可能都有無故腹瀉與便秘,或每當緊張就會腹痛的經歷,這有可能是「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2017年開始研究催眠對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成效,周五(6月10日)公布研究結果,結果已於今年4月刊登在美國臨床催眠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7%港人患有腸易激綜合症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腸易激綜合症與情緒之間會互為影響,而兩個不同的催眠治療方式均對紓緩腸易激綜合症有不同程度及範疇的改善效果。研究更發現,患者知悉較多疾病的資訊有助改善症狀,但只能短期維持效果。倘若資訊搜集缺乏適當的情緒支援,以及調較應對反應,只會加強患者盲目追求症狀控制,帶來負面的效果。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吳兆文教授指出,腸易激綜合症的原因不明,或與腸胃疾病、長期受壓致精神緊張有關。全球普遍的發病率大概為13.5%,本港約有7%的港人患上此病,亞洲社群的發病率亦有上升趨勢。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團隊。(香港大學提供圖片)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團隊。(香港大學提供圖片)

催眠或講座均有成效  後者有反彈機會

港大表示,是次研究招募了144位患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研究,以了解催眠治療對腸易激綜合症症狀處理的成效,並尋找兼具輔助及根治的治療方式。

研究對象將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將分別以傳統和融和式催眠治療症狀,而對照組則出席資訊講座,研究為期3個月,實驗組將由經專業催眠治療培訓的註冊臨床社工作為小組導師,協助研究對象學習自我催眠。小組每星期舉行一節,為期4節,每節3小時。

研究對象分別在治療開始前、完成4節催眠治療小組後,以及治療完成後第3個月填寫問卷。症狀出現的程度以問卷方式量度,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無論在參與催眠治療小組或是資訊講座小組後,其腸易激綜合症狀的程度即時有大幅的改善;

二、兩組催眠治療小組於完成治療後3個月,其症狀均有持續退減的趨勢。艾力森催眠治療小組的持續改善程度較傳統催眠治療小組的持續改善程度大。整體而言,催眠治療小組持續改善的程度最明顯;資訊講座小組的症狀卻出現反彈的情況。

傳統催眠改善社交過敏成效不彰

三、研究結果亦發現,催眠治療對症狀與情感反應的持續改善有關聯。只有參與催眠治療小組的研究對象,於完成為期4節(約一個月)的催眠治療小組後,在健康相關生活素質──心理健康領域的健康狀況,有顯著提升。艾力森催眠治療小組及傳統催眠治療小組,在情緒健康持續得到改善方面,較為顯著,反觀資訊講座小組的研究對象在此方面則有明顯的倒退跡象。

四、至於應對症狀的反應方面,催眠治療小組及資訊講座小組於應對災難化的思想及感覺上有即時改善,但持續改善方面,則僅限催眠治療小組。資訊講座小組的研究對象,則由研究開始前至講座完成3個月後,都沒有明顯轉變。

五、此外,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另一項應對症狀的反應──社交過分警覺反應方面的持續改善,包括對症狀的負面思想刻意隱藏症狀,以及迴避社交活動、無了期追求完全控制症狀,只有艾力森催眠治療小組有即時及持續的改變,傳統催眠治療小組的變化不明顯,資訊講座小組的研究對象,則不斷倒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