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的經濟學含義

一旦政府真實財政情況被拆穿,通常會引發大規模的貨幣貶值,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

當前,世界各國都關注減稅問題。減稅,在沒有累積財政結餘的情況下,在不減少政府支出的前提下,實際上是變相增加政府的累積財政赤字,其必然結果是變相增加政府負債,儘管不是使用直接負債的方式。

經濟政策往往都存在悖論。在沒有財政結餘的前提下,在不能削減財政支出的狀況下,減稅政策本身就是減稅的悖論(paradox)。意思是,減稅可能不是減稅,而成為一種延遲稅賦或轉移稅賦的技巧。就時間而言,意味着,暫時透支政府信用,將來再對納稅人補增課稅;就空間而言,意味着,將稅賦水準轉移,變成非稅上繳(如內地勞動者個人繳納的三金等),由部分勞動者為政府支出買單。顯然,延遲稅賦和轉移稅賦這兩種方式,掩蓋了本應出現的大規模財政赤字。

但是,問題被延遲了,矛盾被轉移了,問題和矛盾累積而深化,形成未來極端危險的局面。更為可怕的是,由於稅賦延遲和稅賦轉移,財政的真實狀況被掩蓋了。於是,財政政策可能會誤導管理層和民眾,嚴重透支國家信用和國民福利。

中國經濟運行的效率

若不考慮政治因素,就純粹的經濟學意義進行思考,減稅能夠解決中國經濟問題嗎?

中國的經濟問題,是經濟運行的效率出了問題。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制度成本太高了;第二,金融成本太高了;第三,要素成本太高了(此問題涉及到國企壟斷)。上述三個原因的成本太高了,減稅均無法降低。所以,減稅是揚湯止沸,長遠來看,能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有一種減稅策略,是轉移策略和拖延戰略。將企業的問題變成國家的問題,將現在的問題變成將來的問題。我們注意到,所有人都在談論深化改革的問題。但是,內涵卻大相徑庭。私有化和市場化能解決「三個太高了」的問題嗎?

減稅,是減誰的稅,減哪些稅?就算是進行結構性減稅,如何調整扭曲的稅賦結構呢?國家有勇氣增加資產持有和資本利得的賦稅嗎?難道,要用國民福利補貼全世界嗎?難道,要用透支國家信用的方法來保障房地產暴利嗎?

有些主流經濟學家,特別是市場派經濟學家,一直在誤導管理層和民眾。事實上,就廣義財政角度觀察,中國的財政狀況並不客觀,廣義財政負債水準,可能會出現像希臘那樣讓人擔憂的狀況。未來政府在財政資源枯竭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平衡預算?無法平衡預算,何來積極的財政政策?

中國財政政策的空間

中國的真實財政狀況到底如何呢。如果,將社保欠帳(應稅支出)視同為財政赤字。如果,將地方政府欠債(隱形國債)視同為財政赤字。那麼,中國的財政赤字可能已經突破了GDP100%的上限,中國的隱形國債規模可能也超過了GDP100%的水準。可能還有一系列的如果和那麼。

由於金融手段掩蓋了政府的真實財政狀況,理應進行的財政緊縮政策無法正常進行,理應增加的稅收行為無法正常進行,連續累計的巨額延遲稅賦和轉移稅賦,或會成為未來政府必須跨越的財政懸崖。未來政府的選擇極為痛苦,要麼賣掉國有企業以填補財政赤字;要麼,啟動印鈔機,以填補巨額財政赤字。兩條路,都布滿荊棘。

並不有趣的是,如此財政狀況下,國內外主流經濟學家,特別是市場派經濟學家,非要說中國存在財政政策空間,這如同讓一個已經嚴重透支的人去獻血。一旦政府真實財政情況被拆穿,通常會引發大規模的貨幣貶值,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盧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