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爽淡雅 賞心悅目 場景細緻 生動活潑

《加納的婚宴》原由威尼斯聖喬治修道院訂製。1797年拿破崙攻陷威尼斯,把此畫卷走帶到巴黎,現存羅浮宮博物館,是該館畫面最大的展品。作品用色清爽淡雅,結構穩定,隱含寓意,展示了畫家高超的技巧和能力。

上星期為大家介紹了委羅內塞(Veronese)《加納的婚宴》(圖3)的《聖經》故事,眾多賓客司職,皆大有來頭。今天來看看此畫的宗教與世俗含義,畫家如何把畫畫的賞心悅目。

畫裏畫外 同飲共宴

委羅內塞先後畫了五幅飲宴圖。其實不單是他,其他畫家也畫過多幅飲宴圖。最有名的當然是達文西的《最後晚餐》(The Last Supper, Leonardo Da Vinci, 1495-98)。我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喜歡描繪吃飯這個題目?為此特別的作了一點研究,發現這些飲宴圖,描繪的都是《聖經》故事,金主大部分都是不同的修道院,而展示的地方,通常都在他們的食堂(refectory)。《加納的婚宴》原由威尼斯一家非常有影響力的修院訂製。聖喬治修道院(San Giorgio Maggiore Monastery),位於威尼斯湖一個外島(圖1),隸屬本篤會(Benedictine)。修道院本來應該沒錢,唯長年得到權貴教徒捐獻積累,中古時期很多已經變得財雄勢大,有龐大的建築群,在地方扮演重要的經濟與慈善角色,是資助藝術的重要金主。修道院除了教堂,最大的地方就是食堂,所有僧侶聚集在食堂一同進膳,一天最少兩次,進膳期間也會安排一些讀經等活動,故同時是一個重要的聚會場所。倘大的地方需要裝飾,通常選擇描繪《聖經》飲宴故事。地面僧侶進膳,牆上聖人也一起「進膳」,題材貼切,互相輝映。

不同的修會有不同的飲食限制,通常茹素,在16世紀時本篤會是少有可以吃肉(有說禁吃四腳動物)的修會,還可以喝葡萄酒。本篤會的建築物外觀與內部裝飾也最豐富。跟其他修院一樣,本篤會用膳時是禁語的,只會聽到讀經人的聲音。

畫面之大 冠絕羅浮

聖喬治修道院要求明確,畫面一定要大,覆蓋整面牆壁,底部離地面2.5米高,要製造一個延伸空間的假象,人物要愈多愈好。此畫高6.6米,離地面2.5米高懸掛(圖2),畫面最高點超過30呎,是香港住宅三層樓的高度。看照片因食堂呈長方型,樓底亦非常高,易生錯覺,以為畫面很窄,其實畫寬足有32.5呎,比三層樓的高度還要多。用手蓋着頂部的圓拱型,可得出較正確的比例。委羅內塞共畫了138位人物,另加好些貓狗鸚鵡。畫中人物跟真人等高,像真度極大。

(圖2)聖喬治修道院食堂現貌(現已不是修道院),牆上掛著《加納的婚宴》摹本。(Refectory, San Giorgio Maggiore Monastery, Venice)
(圖2)聖喬治修道院食堂現貌(現已不是修道院),牆上掛著《加納的婚宴》摹本。(Refectory, San Giorgio Maggiore Monastery, Venice)

1797年拿破崙攻陷威尼斯,把此畫卷走帶到巴黎,後來要把「戰利品」歸還威尼斯時,法方負責人借故把此畫留在巴黎,現存羅浮宮博物館,是該館畫面最大的展品。大家到羅浮宮肯定看過《拿破崙加冕圖》(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Jacques-Louis David, 1805-07),感覺很大,是嗎?此畫比「加冕圖」還要大8%。惜掛在該館——甚或可以說——全世界,最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對面,觀者只顧找尋神秘女子,通常忘了後面這一幅歡快的飲宴圖。

(圖3)《加納的婚宴》,委羅內塞,1562-63,帆布油畫,高6.6米,寬9.9米,羅浮宮博物館。(The Wedding at Cana, Veronese, The Louvre)
(圖3)《加納的婚宴》,委羅內塞,1562-63,帆布油畫,高6.6米,寬9.9米,羅浮宮博物館。(The Wedding at Cana, Veronese, The Louvre)

場景細緻 活潑生動 有趣好玩

雖要掛在修道院,此畫完全沒有修道之感,洋溢着一片侈衣華服,甘旨肥濃的入世享樂氣氛。(圖3)賓客穿戴華麗,餐具杯盤非金即銀,第二層的僕人忙碌的準備新的食物,地面侍從忙於招呼賓客,打點酒水。有樂隊成員在試音,有的在討論曲目。每一個賓客都有不同的活動,有與其他賓客交談的,有的詢問侍從新上的是什麼酒。左面桌子靠最後的藍衣女士(圖4),竟然拿着一根小東西在剔牙縫!幾隻動物有的俯臥地上,有的站着四處張望,有一隻微型犬甚至跑到右面的桌面上(圖5,大家找到嗎?),一隻小貓四腳朝天,倒躺着把玩酒罈的開關。畫家細緻的場景安排,畫的非常生動活潑,觀者好像在看一齣幽默的輕喜劇。

(圖4)《加納的婚宴》(局部),委羅內塞,1562-63,帆布油畫,高6.6米,寬9.9米,羅浮宮博物館。(The Wedding at Cana, Veronese, The Louvre)
(圖4)《加納的婚宴》(局部),委羅內塞,1562-63,帆布油畫,高6.6米,寬9.9米,羅浮宮博物館。(The Wedding at Cana, Veronese, The Louvre)

(圖5)《加納的婚宴》(局部),委羅內塞,1562-63,帆布油畫,高6.6米,寬9.9米,羅浮宮博物館。(The Wedding at Cana, Veronese, The Louvre)
(圖5)《加納的婚宴》(局部),委羅內塞,1562-63,帆布油畫,高6.6米,寬9.9米,羅浮宮博物館。(The Wedding at Cana, Veronese, The Louvre)

在一個禁語的地方,我們彷彿聽到曼妙的樂音,伴隨着交談的話音,一片觥籌交錯,夾雜着杯盤碰撞的聲音。

畫下僧侶拋捨一切物質,追求死後永生,畫中人投入各種感官樂趣,享受現今當下。

有趣的是,畫家與修道院都沒有感覺什麼不和諧的,兩者可以並存,對宗教沒有嚴肅刻苦的極端要求。這就是威尼斯,這也是委羅內塞——有趣,好玩,可愛,別樣。

畫家在這裏其實畫了幾十個畫像,除了耶穌,聖母與門徒,每位賓客皆依據當時真實人物描繪,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性格與穿着特色。委羅內塞既流露了他駕馭大型歷史畫的功力,也展示了他繪畫人像的能力。

清爽淡雅 賞心悅目 連貫呼應

但這些都不是最突出的。委羅內塞最出色的肯定是他的用色。他的色彩清爽通透,明麗中帶淡雅,既古典又現代(圖3);既不會強烈的刺激眼球,又不會過於甜膩,恰到好處的讓觀者看的舒舒服服。看看賓客的衣服,用了淡淡的天藍色,配帶點橘子色的紅(而不是大紅),夾雜不少的米與白。像初春的顏色,還沒太濃,輕輕的帶來喜氣;已經不冷,但不會太熱,剛好。是黛綠年華,少年的顏色——和煦,充滿希望。最「跳出來」的是那位司席的「胡服」,一身明亮的綠,但也不會刺眼,像樹上抽出的嫩芽。委羅內塞喜歡綠色,很多畫作裏都可以看到不同色調的綠,後來藝術界就把一種綠色顏料稱作「委羅內塞綠」(Veronese Green)。

這些衣服的藍色與白色,正好與天上的藍天白雲同一色調,互相呼應。為了表達建築第二層的僕人在較遠的位置,同時他們在畫裏是次要角色,畫家用了比賓客稍微輕淡的顏色,面容與衣服細節也描畫的比較簡單。再轉化到畫面最上層,一片素淡的藍天白雲與白色大理石建築。顏色由地面到天空由深入淺,地面紮實,天空空靈。畫家運用色彩,畫出空間透視(aerial perspective),帶出分野,連結畫面,穩定結構。

(圖6)《加納的婚宴》(局部),委羅內塞,1562-63,帆布油畫,高6.6米,寬9.9米,羅浮宮博物館。(The Wedding at Cana, Veronese, The Louvre)
(圖6)《加納的婚宴》(局部),委羅內塞,1562-63,帆布油畫,高6.6米,寬9.9米,羅浮宮博物館。(The Wedding at Cana, Veronese, The Louvre)

水酒轉化 聖餐意義 宗教要典

《加納的婚宴》這個《聖經》故事有很多寓意,多重演繹。其中一個說法,就是耶穌也肯定世俗慶典,接受飲酒作樂,這正正符合威尼斯人的心意。意大利人普遍愛吃,威尼斯人尤愛大排宴席,一起吃喝玩樂,打扮得時髦華麗,既看人也被人看(To see and be seen)。這個宗教故事,肯定了威尼斯人的生活取態。就是聖喬治修道院的本篤會僧侶,據傳在16世紀,日常食材跟畫中人其實差不多,喝葡萄酒,吃麵包,可能除了四腳動物,其他魚肉蔬菜都可在餐桌上看到。

但畫家也顧全宗教要求,在畫裏細緻的帶出宗教信息。其實根據故事,耶穌是在婚宴後期,原來準備的酒都喝光了,才幫助主人家把水變成酒。所以婚宴主菜(通常是肉)應該已經吃完,該是上甜品的時候了。但在耶穌頭上第二層的僕人還拿着大刀在割肉(圖6)。這是提醒大家耶穌為世人犧牲,就像待宰的羔羊。耶穌在婚禮裏把清水轉化為美酒,預告了以後聖餐轉化為祂的身體,葡萄酒轉化為祂的血。這個酒意義重大。

這幅畫已經夠大,但還不是委羅內塞最大畫面的作品,下星期為大家介紹這幅畫面更大,把畫家差不多嚇得要死的畫。還有幾幅較具代表性的畫作,探討他的畫風與影響。

加納的婚宴──三篇之二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