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香港價值教育

文化及國史是需要傳承。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歷史應該從小就讓學生有所認識。但小一至小六的學習領域中,沒有一科是文化或國史,文化與國史的元素只是零散地分布於各學科。

林志德(2018,頁67):「價值觀教育是不少國家及地區關注的教育範疇,在香港學校教育系統的發展由來已久。」

1997前香港的價值教育

教育署(1981)頒布《學校德育指引》,這是港英政府關於德育第一份官方文件,提出推行德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社會價值觀,強調德育應融入正規與非正規的課程內。

其後,教育署分別在1985年8月公布《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及1993年發出《學校公民教育推行計劃建議》(吳詠雪,2006),主要是以公民教育為主題,包括:個人、個人與社群、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個人與世界。1996年,教育署重新修訂《學校公民教育指引》,這份指引包括:個人道德、社會倫理、中國文化、世界常識等範疇。回歸前的德育路向旨在培育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但仍以價值觀作為方向(林志德,2018)。

羅天佑教授評1967時的社會科,課程內容很少提及香港與中國的關係;1980年的社會科,仍以「非政治化」為主;1994至1997年時,常識科面世,取代「社、科、健」三科,表述香港與中國的關係不再模糊化(Lo, 1999)。

羅博士認為,當香港處於回歸過渡期間,常識科在表述中港關係時,才不再模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Facebook圖片)
羅博士認為,當香港處於回歸過渡期間,常識科在表述中港關係時,才不再模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Facebook圖片)

1997後香港的價值教育

課程發展議會在2001年6月發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為香港中小學校課程的發展定出大方向,並以學生能達至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作為願景。文件提出將「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及「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為4個主要推行的關鍵項目。《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的附件亦列出23種「核心價值」、27種「輔助價值」、25種「態度」。

《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課程發展議會,2001,附錄II)(作者提供圖片)
《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課程發展議會,2001,附錄II)(作者提供圖片)

翌年,《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課程發展議會,2002,頁1)建議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具體要求學校培育5項的價值觀(國民身份認同、責任感、尊重他人、堅毅、承擔精神)。到2008年,教育局推出《匯聚百川流‧德雨育青苗: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提議透過各學習領域培育學生的正面的價值觀與態度,再加兩項價值觀(誠信、關愛)。

課程發展議會(2014)公布《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建議學校從認知層面、實踐層面、感情層面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5項發展重點其中一項就是「推廣價值觀教育」(課程發展議會,2015)。及後兩年,《中學教育課程指引》(課程發展議會,2017)提及「中學課程主要更新重點」,其中一項是「加強價值觀教育」。

到2019年,教育局再添加兩項價值觀(守法、同理心),至2021年11月,《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課程發展議會,2021)提出10種首要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同理心、勤勞。教育局每次增添的價值觀和態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急切所需。

當時任職課程發展處課程發展總主任張永雄(2006,頁36)指出「國民身份認同」作為其中一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便是希望能加深學生對國家的了解,並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和自豪感。回歸後,價值教育的方向更清晰。

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歷史應該從小就讓學生有所認識。(亞新社)
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歷史應該從小就讓學生有所認識。(亞新社)

政府推行價值教育的政策方向

香港學校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育學生持守正面的價值觀,實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行為。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建議學校優先推行價值觀教育。課程發展議會於2020年成立「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負責落實價值觀教育工作,委員會建議教育局加強教師了解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和宗旨,並編製更多「生活事件」示例和教材,協助教師培育學生對中國傳統道德和中華文化有所認識(課程發展議會,2021)。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課程發展議會,2021)面世,提議學校以校本、校情及為不同年齡學生的成長需要,規劃價值觀教育與中華文化,以「生活事件」或議題作為學習情境,貫通不同學習領域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達至全人發展。

建議

文化及國史是需要傳承。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歷史應該從小就讓學生有所認識。小學生正由無律發展至他律(小一至小三)階段,再慢慢踏上自律階段(小四開始),這是孩子成長發展(child development)的一個與生俱來的正常成長過程,也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成長階段。

而小一至小六的學習領域中,沒有一科是文化,也沒有一科是國史,反而文化與國史的元素,零散地分布於各學科。既然中學的中國歷史科已於2018/19學年獨立成科(張韋韋,2018),小學常識科不妨也應有所修訂,將國史、中華文化及10個價值觀有系統地編入常識科的6個學習範疇中的「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內。

作者認為,政府應該將國史、中華文化及10個價值觀有系統地編入小學常識科。(Shutterstock)
作者認為,政府應該將國史、中華文化及10個價值觀有系統地編入小學常識科。(Shutterstock)

參考書目

  1. 吳詠雪(2006)。文化研究與香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中德育及公民教育之實踐情況。
  2. 林志德(2018)。淺談香港學校價值觀教育的理念與實踐。香港教師中心學報,第十七卷,頁67-81。
  3. 教育局(2008)。匯聚百川流‧德雨育青苗: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香港:教育局。
  4. 教育署(1981)。學校德育指引。香港:教育署。
  5. 教育署(1985)。學校公民教育指引。香港:教育署。
  6. 張永雄(2006)。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課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實踐經驗。中國德育,第1卷第3期,頁36-43。
  7. 張韋韋(2018)。香港加強青少年國史教育 中國歷史單獨成科。大公網:2018-05-31 。
  8. 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香港:政府印務局。
  9. 課程發展議會(2002)。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0. 課程發展議會(2014)。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1. 課程發展議會(2015)。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聚焦、深化、持續概覽。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2. 課程發展議會(2017)。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3.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學教育課程指引。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4. 課程發展議會(2021)。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5. Lo, J. T-Y. (1999). Changing features and meanings of the Hong Kong primary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1967-1997. New Horizons, 40, pp.103-108.

劉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