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太陽系第二小的行星,距離地球最近5460萬公里,最遠則超過4億公里。火星直徑只有地球一半,但比月球直徑則大兩倍。這個星球運行軌跡和亮度變化莫測,又因為火星可以從地球用肉眼看到,由於其表面普遍存在氧化鐵,所以火星經常被稱為「紅色星球」,神秘感頓增。古代中國人稱之為「熒惑」。其英文名稱是Mars,意思是戰神。在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火星被稱為「審判死者命運之星」。
望遠鏡時代
1609年伽利略的望遠鏡,把人類的天文學帶進了望遠鏡時代。伽利略亦是第一人用望遠鏡看到火星。1643年,隨着伽利略去世後一年,牛頓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比起伽利略的透鏡折射望遠鏡功能增加了好幾倍。1877年9月5日,正當太陽、地球、火星聯成一線,火星位於近日點的附近,正是觀察火星的好時機。
此時,天文學家的望遠鏡更進步精良,於是火星表面的地圖繪本紛紛出現,當中以意大利米蘭布萊拉天文台台長斯基帕雷利的火星地圖,最為人所矚目。它記錄了40條河道,而人們將河道翻譯為英文時,以canals(運河)表達,於是又令人頓生火星有可能有生物存在的遐思。1965年7月14日,美國的「水手四號」成功飛越火星,傳回地球22張照片,讓人們首次看到火星的真面目。
《天問》與「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中「天問」一詞來自2000多年前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長詩《天問》。詩中首4句:「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請問遠古開始之時,誰將此態流傳導引?);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從哪裏得以產生?);冥昭瞢(音盟)闇(音陰),誰能極之?(明暗不分渾沌一片,誰能探究根本原因?);馮翼惟像,何以識之?(譯文:迷迷濛濛這種現象,怎麼識別將它認清?)。」
詩中屈原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歷史地理等方面,提出170多個問題,亦有說是160多個問題,此處暫不深究。《天問》詩表現出作者屈原追求真理的精神。這正與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探求真理頗相近,中國探測火星計劃,就以「天問」一詞命名,天問一號之名由此而來,繼之有天問二號……
「祝融號」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的一部分。2020年,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與百度APP合作,為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公開徵名,為期40天的網絡投票。「祝融號」以504466票榮登榜首。祝融是中國的火神,火星車以祝融號為名,寓意點燃中國星際探測的火種,照亮探索和追求的方向。
10個月長途飛行的成果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升空出發。有記者曾問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探測器副總指揮李振才,探測器是否以每天30、40萬公里的速度遠離地球?李振才解釋是因為隨着脫離日心引力的影響,飛的速度會愈來愈快。目前基本上穩定在每秒22千米左右。
天問一號經過10個月的旅程,於2021年5月15日,它所攜帶的祝融號於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着陸,原因是烏托邦平原隕石坑較少,適宜着陸和開展科學探索,並將搜集的珍貴資料傳回地球作深入研究。
天問一號對中國航天的意義
中國首次探測火星項目,天問一號任務團隊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2年度世界航天獎,此獎項是國際宇航聯合會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在航太科學、航太技術、航太醫學、航太工程管理等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航太科技人員。
中國在航太科學與科技的研發路上並不孤單,與法國、奧地利、阿根廷、歐空局等國家進行多項合作。
天問二號約於2028年在火星進行更艱巨任務,盼望馮翼惟像,「可」以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