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效能的教學領導」(effectiv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這個詞彙於1933年已出現於美國國家教育部門的監督和指導主管部門的刊物。有學者認為研究教育行政應從1950年開始,原因是這個時期的研究,已可以運用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理論進行探討,因此,研究學校效能這主題於60多年前已開始,主要發展在美國。
1980年代前期的教育領導發展
到了1970至1980年代,正值「具效能學校運動」(effective schools movement)。美國推行學校領導訓練課程如雨後春筍,參加課程者眾,他們進修的模式大致上分三類:第一類出席教育機構的研討會;第二類是修畢研究院的課程,可以獲頒較高的學位或薪酬有所提升;最後一類是包括了美國州立或聯邦政府舉辦的有關「課程領導」或「教學領導」的課程。有關部門設計課程內容會因應兩類人士的需要,一是校長或學校行政人員的需要,其次是教育決策者。課程領導會傾向於學校改進;教學領導,會側重於具效能學校的教學督導。
Edmonds於1979年提出了具效能學校的六個標誌:強有力的行政領導; 對所有學生寄予厚望; 有序的有利於教與學的環境; 學術重點; 靈活調動資源以改善教學活動;並經常監控學生的進度。而「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學校」這句話,深入教育工作者的心。
1980-1990年代的教育領導發展
1980至1990年代正是教育改革浪潮進行得如火如荼。校長的領導與學校的效能顯示出不可分割的關係。眾所周知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學校的領導是僅次於學校的教學。1980年代的領導研究由「舊領導理論」發展至「新領導理論」。所謂的舊領導理論是指特質論、行為論、情境論(權變論)等;而新領導理論自1980年代出現了很多的教育領導類型,領導重於建立願景、激勵、創新、改革、賦權等方向。根據Leithwood & Duke於1999年的研究:A Century’s Quest to Understand School Leadership (探索了解一個世紀的學校領導),在4份著名教育研究學報中統計出最多學者研究的範疇,前6名的教育領導理論是:教學領導、轉型領導、權變領導、道德領導、管理式領導、文化領導。研究有關具效能的教學與具效能的學校的研究者,都提出教學領導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的重要性。
2000年至今的教育領導發展
研究學者不停地深入探討教育領導的理論。有研究變革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也有專門研究分布式領導 (distributed leadership)及共享領導 (shared leadership)。從Bridges於60年代提出教學領導後,很多研究顯示強教學領導的校長是具效能學校的特徵。這個論述為當時美國教育界廣泛接受。
隨着Leithwood & Duke的研究,相隔16年,Szeto, Lee, & Hallinger於2015年研究8份具國際名聲的教育學報,Szeto等學者分析由1995年至2014年的161篇有關香港教育領導與管理的研究論文。這研究提供香港在過去20多年,有關教育領導的研究的走勢及實踐學校領導的模式。研究結果顯示在161篇研究論文的主題,「領導的發展」(leadership development)居首位,佔89篇;其次是「學習領導」(leadership for learning),佔55篇;「組織變革」(organizational change)佔54篇;「多層次的績效議題」(multi-level performance focus)佔53篇。亦有研究論文並非研究單一主題。Szeto等學者的研究結果指出有關香港教育領導的論文在2007年已開始增多,從2008至2014年有關此類的研究論文已有64%的增長。這反映了香港教育領導為題的研究受重視,並有增加的趨勢,亦顯示教育領導在香港教育研究中的佔一個重要的地位。
結語
當一個學員修畢領導培訓課程,總會期望從課程中獲取有效的領導模式去領導學校,發揮領導效能。事實上學員從領導培訓課程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如何將這些模式發揮淋漓盡致,學員的態度與價值觀就是最主要的關鍵。
不要忘記我們為何要有一個強教學領導的校長?為的是要建立一間具教育效能的學校。但為何要有一間具教育效能的學校?最終是讓學生得到具教育效能的「學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