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育未來學

未來學對教育規劃有什麼影響?兩者是互為表裏的嗎?

上篇拙文〈初步探討元宇宙教育的未來〉反應不錯,有讀者期待筆者在探討元宇宙教育以外,解釋一下究竟什麼是教育未來學(Futurology in Education)。有感本港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研究項目甚少提及,加上筆者認為這範疇十分重要和值得重視,所以希望藉本文提升大家對此的關注,也順應解釋教育未來學對制訂教育政策有什麼策略性影響。

未來學的起源與歷史

未來教育領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學科組合,它起源於未來學(或稱為未來研究),討論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和教育大眾如何提前作出相應決策。根據Bhaskaran(2006年),未來學可以追溯到《托拉》和《聖經》的時代。直至16世紀,法籍猶太裔預言家諾查丹瑪斯(Nostradamus)提出許多預言,據稱曾準確預測了911事件、氣候變暖引發的災難、希特拉發跡,甚至人工智能出現,其中一些預言仍待揭開面紗。

19世紀60年代,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預測將有航空器的出現,令月球之旅可以實踐,103年後,這個預言竟然成真了。另外,《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的作家威爾斯(HG Wells)曾發表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影響的期望;英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女作家之一瑪格麗特·德拉布爾(Margaret Drabble)認為《海底兩萬哩》(1869年首版) 預視環保運動的催生,對後來法國先鋒派產生影響。

在20世紀,未來學以一門學科的形式出現,特別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和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試圖以系統科學去理解自然世界運行的法則。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催生了未來學,皆因當時美軍感到有必要了解那些從未存在過的東西,以及那時還未知道的事物,例如新技術、核交換等,對人類生活和世界各地環境的潛在影響(Bhaskaran, 2006)。

未來學如何進行研究?

在未來學這門學科中,未來學家以3種範式進行研究,即描述性範式、情景範式和進化研究範式。Kuosa(2011)闡述說,在描述性範式中,學者會根據過去發生的事情作出預測,靜態和樂觀的思維產生了未來學家所要預見的「預測性未來」。研究對象由明確的目標群組成,在短時間內進行定量研究。在情景範式中,研究人員提出一些事情,同時解釋事情在未來的發生方式。他們提出的情景不是基於預測的適合性,而是基於對現有決策過程的增值適合性,將可能性視覺化,並引入對可預見發展的探索。另一方面,進化研究範式允許未來學家在進化規律的基礎上,努力描述和理解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未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務求有更高的準確性。

未來學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這個時代的未來學被認為是規劃、定量方法、實證主義、全球貿易和融資的黃金時期。這是一個通過城市化、工業化和全球化實現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潛力的時代。觸發這樣的情況,需要有組織的長期規劃、趨勢探索和未來技術的洞察力,以及需要評估。

未來研究的第二個發展階段由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被稱為「國際未來研究運動」的時代,由於對未來研究的趨勢認識的提高,未來研究的實踐超出了美國軍事未來學家的範圍(Kuosa, 2011)。德國未來學家弗勒希特海姆(Ossip Flechtheim)寫了一本關於未來學的書,建議解決與避免戰爭、阻止饑荒和貧困、避免壓迫和攻擊性行動、支持民主實踐、保護自然資源等有關人類的問題(Poli, 2011)。

第三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直到現在。未來研究方法學中的少量方法已經被開發出來,這比第二階段的預期要少。在這一階段,未來研究領域得到發展,許多機構提供了與未來研究有關的課程,並產生了許多與該領域有關的論文。該領域在討論中得到認同,成為與未來學有關的期刊的一個常見話題。

未來學對教育規劃的影響

對未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的分析表明,過去的預言、當前的方向和未來的預測,被認為是一個統一的前進方向,它為未來研究3個主要領域的研究目標服務(Kuosa, 2011)。這3個領域為未來學對教育規劃的影響提供了一個基礎。

第一個領域是發展願景和設定目的、目標和宗旨,這是教育規劃的核心。如果建立願景、目的與目標是基於系統的未來研究,那幾乎是可以確保願景、目的和目標能夠實現。例如,着眼於社會需求,個人希望在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教育機構便在未來研究的幫助下制定其願景、目的和目標。

未來研究的第二個主要領域是對規劃和決策的貢獻。因此,在制定教育和課程開發政策時,未來學在教育規劃和決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觀察群眾的流動情況,以及未來學家對他們的預測,教育規劃者將決定在某些地區開設或關閉教育設施。

未來研究的第三個領域是解決全球人類問題。這意味着在研究和開發活動中,未來學扮演幫助者的角色。在未來學預測的基礎上,許多教育問題都試圖由教育家來解決。

如果沒有真實的資料,就很難對未來的教育方式作出決定。因此,未來學試圖解決這一要求。教育應該培養年輕一代的能力,使他們在未來能夠與時俱進,所以教育領導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需要了解基本趨勢,以實現預期目標。

每個教育系統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展示一個理想人類的清晰形象,最能證明教育系統的必要性的是考慮到未來。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都應該是未來的,因為它的最大功能是讓學生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以有效地參與現在或未來的時間。考慮到這個系統會導致發展。基於他們的教育,發達社會被稱為知識型社會。一個知識型社會的生存取決於利用研究和學習來創造知識,技術的突破保證了它的繁榮。

在知識型社會中,創造知識和提供科學創新,有能力創造科學並將其轉化為創新,是教育系統的一個標準。換句話說,教育系統可以對形成科學和技術的未來,發揮有效作用。在教育系統中,研究和科學實體的形成,以及其主要職責,是創造知識並基於知識的創新,為國家帶來驕傲。經濟和社會系統認為,教育部門應該培養公民,而不僅僅是居民,因為居民會問社會給了我們什麼,為我們做了什麼,而公民通常會問我們為社會做了什麼,我們是如何為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儘管如此,教育系統是未來的關鍵,只要它教育的是知識型人才,所以,應該向社會注入全面的意識,其意義必須得到深化。

未來思維轉型 4個重要支柱

Inayatullah(2008)提出了未來思維轉型的其中4個重要支柱,即預測、深化、創造替代方案和轉型。所有這些共同的支柱都是教育的議程,在這裏反映對現狀的評估和設定未來要實現的目標。

預測是第一個重要支柱,是指識別與設定的目標的機會和威脅,並積極主動地規劃戰略,以應對這些機會和威脅。預測未來意味着確定戰略和社會上每一個可能的創造性變革模式。預測是一種常見的方法,追蹤當前的趨勢,預測未來的狀態。專業的方案往往依賴於「回投」──即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和現在的過渡,以達到對未來狀態的預期替代。未來學家會利用各種不同的預測方法如下:

  • 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這是一種相當受歡迎的研究未來的技術。這種方法可以確定為一個群體配置溝通的過程。它有助於由一群人有效地處理綜合問題。
  • 因果分層分析(CLA):它的目標是「打開」現在和以前的事件,以產生替代性的未來,而不是發展出一個獨特的未來描述。這種技術被用於策略規劃和未來研究,以塑造有效的未來。
  • 環境掃描 :它通常是在未來專案的開始階段使用的。掃描的目的是廣泛考察所有相當大的趨勢和關切,超出了一個深遠的行動範圍,這進一步有助於確定未來的行動方案。
  • 情景規劃 :情景規劃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能力的可能描述。它不是對未來發生的事件的精確預測。
  • 形態學分析 :這種技術是對複雜障礙的整個可行解決方案的精煉探測,它可能涉及許多維度、結構或未在任何規模上進行校準。
  • 未來的歷史 :它是對未來前景的推測性描述,有助於預設。
  • 監測 :這種方法旨在對所有情況進行評估,因為它們是在事件發生後才實現的。
  • 內容分析 :它通常用於對特定的方法或標準的審查。
  • 回溯分析 :它涉及識別一個獨特的輪廓和發現其因果關係。它是一種逆向預測技術,從過去到當代事件的發展。
  • 後視鏡分析 :這種分析框架指出未來可能發生在人們身上的問題和障礙的推斷。
  • 交叉影響分析 :這種方法是為檢查對未來事件的理解而開發的,以防止它們相互結合和聯繫。它可以進一步幫助預見損害和減少不確定性。
  • 未來研討會 :它是為那些能夠預測未來並在決策過程中做出貢獻的人群而開發的,而不會屈從於某些專家的裁決。
  • 失效模式影響分析(FMEA):這項技術檢查和分析未來產品或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故障及其後果。
  • 測量的行動 :這項活動通過計算風險和結果的程度來改革生產能力。
  • 未來傳記/想像 :它的目的是創造個人的想像力,匯集人們對未來的意見。它還評估了展望研究的假設。
  • 未來之輪 :這種技術提出了一種有條不紊的腦力激盪策略模式。它的目標是在不同層次上肯定或概括各種未來活動的影響。
  • 相關性樹 :該技術有系統地工作,並將一個廣泛的內容逐步細分為若干小的子主題,以反映出各種想法。
  • 模擬和建模 :這些工具以電腦輔助學習為基礎,是一種代表真實現象的先進方法。這些工具被廣泛用於審查行為和理解進展。
  • 社會網路分析(SNA):它已經發展成為學術領域的一個主要程式。這種技術在猜測和研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系統工程 :它是一種多學科的方法,用於天生複雜的工程系統,因為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行為和交流並不總是很明顯。
  • 遠景規劃 :這種方法在研究可接受的未來方案時受到青睞。它還賦予理想和道德的意義。
  • 趨勢分析 :這種技術觀察和分析一個有效的趨勢的前一階段的成就,並試圖在即將發生的事件中嘗試冒險的結果。
  • 適應性角色扮演 :這種技術類似於遊戲理論,它研究的是發生在不同參與者交流環境中的裁決。

下一個支柱是對未來的深化,是關於利用對預期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便積極主動地解決與轉型過程有關的錯誤。

第三支柱討論了在結構性角色中創造替代方案。例如,在一個教育組織中,行政人員、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可能會受到挑戰,並建議在現有的角色之外增加其他角色。

未來思考的最後一個支柱是改變未來,即通過分析情景、提問和創造性的視覺化,縮小到一個理想的未來。這些支柱對教育規劃改造社會有着深刻的見解和意義。教育規劃涉及願景建設,設定目的、目標和宗旨,選擇和組織策略以實現願景,設計評估程式以監督過程,資源配置等等,這些都與這4大支柱有很大關係。

總結

總括而言,未來學和教育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在未來學中,根據對過去事件和當前趨勢的分析,作出可能的和優先的預測。對當前趨勢的分析和研究,由教育通過建議的工具和技術來支援。另一方面,未來學對教育規劃的見解和影響,確保規劃是相關的和有意義的,因為在未來學中,FactaFutura(Poli,2011)分別意味着當前的趨勢、實踐、傳統及其對未來的影響,兩者都要仔細推測。可以說,未來學和教育是相互補充的。

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是淺談未來學應用於教育的部分例子,教育未來學是跨學科的專業領域──未來學研究甚至包括天意(providence)、占卜、哲學、科學、藝術和形成可能的未來及其世界觀的實踐,其性質與預測或科幻小說等偽科學程形式不同。溝通、邏輯連貫性、簡單性、可測試性、詞彙清晰度、領域定義、指定限制和邊界、實際管理和實用性都是其研究的特點。筆者會於將來再另文細說各教育範疇的未來趨勢及發展,作為教育之沙盤推演,好讓教育同工有備而戰!

參考文獻:

  1. Bhaskaran, P. B. (2006). 未來學-透視。ICFAI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April, 2006)
    http://balabhaskaran.tripod.com/perspective.pdf (2023年1月檢索)
  2. Inayatullah, S. (2008). 六大支柱:轉型的未來思維。Foresight for Development, 10(1).
    http://www.foresightfordevelopment.org/sobipro/55/760-six-pillars-futures-thinking-for-transforming (2023年1月檢索)
  3. Kuosa, T. (2011). 未來研究的演變。未來。The Journal of Policy, Planning and Futures studies, 43(3).
    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7150630_Evolution_of_futures_studies (2023年1月檢索)
  4. Poli, R. (2011). 邁向明確的未來本體論的步驟。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16(1).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390.6129&rep=rep1&type=pdf (2023年1月檢索)

馮穎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