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香港──探索廢棄文化遺產建築﹕楊必興攝影展》2021 年 8 月 17 日-29 日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HK)展出。
從多角度看,我們所認識的香港正在消失中。
從華麗的客家大宅、具有百年歷史的歐洲式別墅,到標誌性的邵氏影城──遠東荷里活的中心──香港優雅的歷史建築正在被推平,並重新開發成更多的購物中心和高層豪宅。
香港仍然穩坐「全球房價最貴城市」寶座,以土地短缺而聞名。被推倒或被「活化」得面目全非的歷史建築名單愈來愈長。
在這些歷史建築永遠消失之前,城市探險家正在爭分奪秒地記紀錄和保存城市消失中遺產的集體記憶。
探索香港歷史建築的精美影像,其中許多隱藏在深鎖的門和大閘或高高的鐵絲網圍欄後面,大多數人都無法接近,由香港土生土長、屢獲殊榮的攝影師楊必興拍攝。
請來盡情享受罕見的香港,及發人深省、亮麗的影像。
是次展覽會展出 100 多張荒廢或廢棄建築的照片,很多被古物古蹟辦事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亦包括兩位特邀藝術家/攝影師 Sacha Yasumoto 和 Dickie Fowler 的廢墟攝影20多張照片。同時有城市探險社區參與,從超過 120 張提交照片中,經四位資深評判評審,選出 43 張照片。
是次展覽為提高人們對正在消失中的香港歷史建築及文化遺產的認知,以及城市探險家在紀錄和保育方面的作用。
廢棄建築照片包括:
皇都戲院天台飛拱
於 1952 年建成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前身為璇宮戲院,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戰後戲院,屬一級歷史建築,充滿神秘色彩。
璇宮戲院 1957 年結業易手,並於 1959 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後來於1997年關閉。至今戲院仍保留多項建築特色,包括全球獨一無二天台設計,呈拋物線形的巨型混凝土「飛拱」桁架結構,及英皇道入口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
新世界發展 10 月 8 日以 47.76 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業權,是歷來最大宗強拍項目。大廈由住宅、商場及戲院三部分組成,至今有 68 年歷史。該集團已委聘三大英國及本地建築保育顧問為戲院制訂保育管理計劃,包括研究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並會在場內作 3D 掃描及勘探,以掌握皇都的內部結構。
計劃保育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並會保留天台巨型飛拱,計劃開放飛拱範圍作休憩空間,讓公眾可近距離欣賞及打卡。
不過目前仍未看到具體保育方案及細節。
優雅廢棄客家大宅
一座優雅的傳統客家大宅,隱藏在一小叢林裏,已荒廢多時,屋前雜草叢生。有 80 多年歷史的大宅是一間典型梅縣客家兩堂兩橫民居建築(堂橫屋),是香港唯一的單幢民居被列為一級歷史文物。大門樑上兩面有精緻的獅子雕刻,屋前的半月形風水池已被蘆葦及野草佔領,簷瓦日久失修殘舊。
全宅共有 16 間房、6 個廳堂和兩個內院,廳堂為全宅的中軸,兩旁是橫屋, 有睡房和廚房。天井有水池,房間的木門雕刻精緻。設計和色彩均有品味。尤於廢棄多年,十室九空,大部份傢具均不見了。
廢棄十九世紀歐式大宅
一間建於 1887 年的廢棄大宅,是半山倖存最古老的歐洲式大宅之一,自 2011 年以來一直是一級歷史建築。這座 2 層高的大宅於 1894 年經過重修,外部具有典型的帕拉第奧式別墅(Palladian villas)裝飾風格。由外部門廊階梯或室內圓形樓梯可通往二樓,門廊側有花架。
地下的窗戶比二樓的窗戶小,前者帶有彎曲的頂和深的窗飾。模製的簷口全屋到處都是。 由於老化和失修,部分天花板已暴露在外。
荒廢邵氏電影製片廠
建於 1960 年的行政大樓,是影城最有特色的建築,在六十年代而言,建築設計十分大膽,稱得上劃時代。樓高 4 層,窗戶設計非常浮誇,設計創新大膽,為建立獨特、進取、創先河等形象,並成為影城的標誌建築。整座影城於 1965 年正式完工,擁有 15 個攝影棚、兩條外景街道、剪輯間、沖印間、餐廳、職員宿舍等設備,是當時華語影圈中規模最龐大,私人擁有的荷里活式製片場。2015 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可惜影城已在拆除中,大批昂貴設備及具歴史性影片菲林被棄置。
楊必興 – 專業攝影師
楊必興為專業攝影師及環球旅行者,足跡遍及七大洲。他過去每個月都會出國旅行,但在全球疫情之後,他選探重新發現香港。人生上半場在 IBM、惠普和匯豐銀行等跨國公司擔任高級技術及管理層的 IT 人。數十年後,楊必興改變了軌跡,選擇追求他對攝影的終身熱愛。 楊必興屢獲殊榮,在美國三藩市,首都華盛頓,北京和香港曾舉辦十多場個人攝影展,包括香港 PMQ 之開幕攝影展。作品經常在國際媒體的首頁刋登 – 包括 CNN,CrowdSpark(前Newzulu,Citizenside)和 Demotix;三藩市紀事報;Hong Kong Free Press; 香港 01;香港信報月刊;明報;蘋果日報;TVB 等。 他的作品授權 Lonely Planet 旅遊指南和港龍航空機上雜誌《絲路》刊登。 2015 年榮獲香港人權藝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