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成立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 推廣「治未病」

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是本港首間以「未病防病,已病防變,病癒防復」為目標的健康服務機構。中心設有多元化中醫診療服務,部分先進儀器屬醫療市場罕見。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逾港幣9,000萬元,成立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並推出為期五年的賽馬會「擁抱健康」中醫計劃。

多元中醫診療 科學化數據化

據了解,該中心根據中醫學疾病預防和體質養生理論、是本港首間以「未病防病,已病防變,病癒防復(發)」為目標的健康服務機構。中心設有多元化中醫診療服務,部分先進儀器屬醫療市場罕見。

中心昨日舉行開幕典禮,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教育局副秘書長(延續及高等教育科)盧世雄先生、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周永健先生、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教授、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醫生、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鄭恩基先生、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教授和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等聯合主禮。

陳漢儀醫生致辭時表示,傳統中醫藥在香港的醫療體系中一直擔當重要的角色。她相信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可為市民提供更高水準、規範化的中醫健康管理服務。

錢大康教授則表示,健康和藥物研發是「浸大十年策略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個重點領域,而浸大中醫已經邁向科學化、規範化和國際化,甚至利用大數據分析,有系統地推動中醫循證醫學的發展。

錢大康校長表示,經中醫藥調理後,不僅治好「濕熱」,「頭髮也變黑了」。(曾紹樑攝)
錢大康校長表示,經中醫藥調理後,不僅治好「濕熱」,「頭髮也變黑了」。(曾紹樑攝)

慢性病防惡化 康復後防復發

卞兆祥教授在接受訪問時指出,香港人生活繁忙,日常生活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的概念需要加強,中心採用傳統中醫的概念和方法,首要目的是在大眾沒有病時防止疾病的發生。其次,對於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則用中醫的方法防止疾病變得更嚴重。第三,疾病康復後防止其復發,也是中心提供的服務之一。

「傳統中醫對於健康管理、防止疾病加重,以至病癒後防止復發,都有理論可以依循」。卞教授指出,中醫主要根據體質狀況,加上疾病情況進行系統管理。

浸大──賽馬會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設有體質調理室、慢(性)病管理室、評估室和調理室,,並設有集健康教育、檢測評估、預防調理和雲端管理於一體的綜合性創新中醫健康管理平台,採用個人化的中醫疾病預防調理和科學化的中醫檢測評估方法,並配備現代化的中醫檢測設備──中醫四診儀,可詳細分析個人健康狀況。

卞兆祥教授(右)向陳漢儀醫生、鄭恩基先生和周永健先生介紹中藥茶療的功效。(曾紹樑攝)
卞兆祥教授(右)向陳漢儀醫生、鄭恩基先生和周永健先生介紹中藥茶療的功效。(曾紹樑攝)

先進四診儀器 輕鬆望聞問切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一級講師楊君軍博士示範了中醫四診儀的用法,該儀器利用攝像鏡頭和傳感器,分析使用者的臉色、舌苔、脈搏,加上醫師問診,傳統中醫「望、聞、問、切」獲得的資訊,通過中醫四診儀的分析報告更準確,可說是中醫「四診」的得力助手。

楊君軍博士指出,過去只有內地的中醫藥院校有這樣的設備,浸大引進中醫四診儀,將為中醫「治未病」提供可靠的參考。

同時,中心的中醫健康顧問將根據使用者的健康記錄、體質和出現的中醫症候特徵,為使用者提供預防調理和養生保健的意見,幫助處於「漸病」(即將發病但尚未出現臨床症狀)階段的使用者預防疾病或延緩發病;「病漸」(病癒後卻發展至其他疾病的狀況)的人士則可加快康復。

楊君軍博士示範中醫四診儀的用法。(曾紹樑攝)
楊君軍博士示範中醫四診儀的用法。(曾紹樑攝)

特設手機程式 管理個人健康

此外,中心特別設計「擁抱健康」手機應用程式,市民可免費下載。利用該程式,可建立個人化的網上健康資訊平台、了解中醫健康知識和個人體質,以及紀錄運動、心率等健康數據,以便掌握個人健康狀況,長遠達至預防疾病及有效管理健康的目標。下載網址:https://embracehealth.org.hk/app_download.php(暫時只有Android版本)。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