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耶克談大數據:計劃經濟失敗的真正原因

計劃經濟國度的精英角色,繼續停留在前現代時期,國家自然沒有成為現代國家,不管從意識還是從器物看都如此。精英沒有轉型,繼續以統治者的角色佔有他人的產品與財富,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自是爭鬥無盡。

隨着電子技術的進步,互聯網的普及,網上交易逐步取代傳統零售方式,數據收集變得高效。大數據突然成為熱門,成為顯學。社會各個領域的人都在談論,商界更率先付諸應用並帶來巨大成效。在這樣的背景下,好事之徒把大數據這一時興的玩藝,與被廢棄的計劃經濟制度聯繫了起來,提出一個有點哲學味道的問題:如果當年的計劃經濟有大數據助力,會以失敗告終嗎?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爭論

人們所以把大數據與計劃經濟聯繫在一起,是因為80多年前,曾發生一場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大辯論。站在市場經濟立場的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當年收集市場資訊,對中央集權計劃經濟制度的可行性提出質疑,認為社會上人們的需要千差萬別,極為複雜,中央計劃部門不可能真正掌握這些資訊,從而作出正確的生產決定,生產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因而計劃經濟是無效的。一直以來,人們都把海耶克對計劃經濟的這一批判,當作計劃經濟最終歸於失敗的標準答案。這也是為什麼在大數據出現之後,好事之徒會一下子就聯想到計劃經濟是不是生不逢時?

事實上,如果只是因為需求資訊的耽誤,實行計劃經濟制度的社會裏,商店應該充斥大量無人問津的商品。但在計劃經濟國度生活過的人們都知道,這些商店更多時候是貨架上空空如也。這透露出來的資訊,更顯示計劃經濟在生產層面的無效性,更甚於資訊收集帶來的產銷錯配。

至於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商家在收集市場資訊方面,主要依據是價格機制,通過價格引導廠家的生產決策。價格機制比之中央計劃機構需求調查的效率或有差異,但是市場經濟有周期性的經濟演變,價格機制並不保證資訊收集總是正確,在某些情況下造成錯配甚至甚於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存在的經濟周期在相當程度上,就是消費資訊的可靠性帶來產銷錯配引致的。有時甚至嚴重地引起系統性崩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就是例子。崩潰造成的損失絕不下於東方計劃經濟國家。當年連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學者也嚴厲批評市場經濟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當年蘇俄官方,乃至它在全世界的信徒和支持者,不就以計劃經濟改變了資本主義(當年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是同義詞) 制度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從而克服資本主義周期性發生的危機。並以此說辭勸告人們接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同義詞) 。

同時,在實行市場經濟的西方先進國家,多有超大型的企業,這些企業在其存在的領域多具壟斷性地位。這些壟斷企業在銷售過程中其實也像計劃國家的部門般,需要收集需求資訊。

總之計劃經濟失敗最關鍵的因素,絕非海耶克認定的中央計劃部門無法有效收集消費者資訊。

市場經濟是一個激勵系統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根本差異在於它們的結構,因結構帶來的迴異功能。計劃經濟的企業或生產單位由國家擁有,其生產,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概由中央計劃部門決定。市場經濟則有無數的私營企業組成生產體系,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概由各企業根據價格機制即價格傳遞的需求資訊進行生產。

市場經濟的這種結構使它成為一個激勵系統。市場經濟是一個以私人企業為主要構成單位的體系,在公平法律制度下運行的系統。投身這一系統的企業家面對市場的競爭,他們必須全力以赴,一往無前,殫精竭智,用盡心力,生產出高質的,市場需求殷切的產品,才能在市場立足,才能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相反就會使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沒有銷路,最後不免為市場淘汰,以破產收場。這就是優勝劣敗的市場競爭。

要在市場競爭中壓倒對手,在群倫中突圍而出,取得成功,可靠的方法就是創新。創新技術,創新生產方式,創新產品,創新市場策略。核心是創新產品。有人做過研究,在工業革命發生以前,人類創造的產品只有幾萬種,到現在單是亞馬遜一家發售的商品已逾5億種,現在全世界商品種類超過10億種,並以永不止遏的步伐繼續增加。毫無疑問,產品種類的飛速增加,極大地豐富人類的生活,提高生活的品質。這些新產品幾乎都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至少是市場經濟制度下率先生產出來的。按照計劃經濟的邏輯,再精確的數據收集,甚至大數據技術半世紀以前,已在全球普及,根本也無可能為計劃經濟帶來支撐。因為創新產品,分明是市場經濟這一激勵體系的屬性與產物。

自從動力機械的發明與普遍應用使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人類從以前主要倚靠自己的體力從事生產,轉而變為倚靠腦力(包括技能與組織) 生產產品以滿足與豐富生活的需要。這樣現代社會被筆者稱為腦力社會。腦力社會最重要的特點是它的可激勵性。有效的激勵機制能使社會更高效地開發無盡的,寶貴的腦力資源,使之造福人類社會。現代市場經濟就是這樣的激勵體系。它通過獎賞在經營中取得成功,即在創新中取得成功的企業家引導全社會努力於創新,努力於開發腦力資源。在這一過程中,社會自然會把那些最聰明,最具雄心的人放到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位置,給予最優厚的回報。整個社會按照高效開發與應用腦力資源的原則構建起來。市場經濟作為激勵體系,首先是它以私有企業為基礎,在平等條件下,以公正的法律實行競爭。不以私有企業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不可能實現這種制度的激勵效果。

瓦特(James von Breda Watt)在1781年發明了蒸汽機,開始工業革命,改變世界。(Wikipedia Commons)
瓦特(James von Breda Watt)在1781年發明了蒸汽機,開始工業革命,改變世界。(Wikipedia Commons)

自由市場經濟誘導了精英的現代轉型

這種以私營企業為主的現代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產生的激勵功能,為人類社會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一直以來,人類社會的精英,為了使自己過上好日子,總是通過暴力,掌控權力,然後以權力佔有社會其他成員的勞動成果及財物。這是幾千年來國家制度的本質。這種結構無可避免充滿爭鬥與血腥,因為佔有與反佔有關涉切身利益。在這一過程中其實精英也好,一般民眾也好,都很疲累。工業革命為肇端的現代社會,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企業家通過經營,既為自己帶來巨大利益,有時甚至帶來比通過佔有還要大的利益。同吋成功企業為社會其他成員也帶來福祉,更加是與佔有他人產品及財富不可同日而語的境界了。這樣,從最早成功企業家在自由市場經濟下樹立的樣本,為社會精英的轉型開拓了可行的道路。社會精英包括那些本來通過掌權而有地位的,以及那些有着聰明腦袋的人,逐步使自己轉型,從統治者轉變為澤及他人的施惠者。這一轉型是一個真正現代國家的基礎。精英的這一現代轉型,使傳統國家這一被霍布斯(Thomas Hobbes)形容為利維坦(Leviathan)的:怪獸逐步變為忠誠的守夜人,進而成為無微不至的保姆。在這一過程中,自由市場經濟的激勵功能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

市場經濟的激勵帶來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同時也帶來貧富的分化。因為作為現代經濟基礎的腦力資源,本來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布就極為懸殊。這樣市場經濟制度需要輔以收入的再分配,就是國家通過稅收,提供福利和轉移支付均衡社會成員的收入和財富。民主政治在經濟層面上使收入再分配得以順利實行。這就是冷戰為什麼以「自由民主+市場經濟」的勝利告終的原因了。

《利維坦》(Leviathan)是湯瑪斯·霍布斯於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是西方著名和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著作之一。(Wikipedia Commons)
《利維坦》(Leviathan)是湯瑪斯霍布斯於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是西方著名和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著作之一。(Wikipedia Commons)

計劃經濟沒有激勵功能而失敗

與市場經濟相反,計劃經濟建築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即企業為國家或集體所擁有。這樣的結構決定了它沒有市場經濟那種激勵功能。從而創新能力付之闕如。在計劃經濟的國度內,一家企業只不過是按照中央計劃機構的指令進行生產,它不需要為自己產品的需求操心,沒有因為產品沒有需求會導致虧損,乃至破產這樣的壓力。從而在負向激勵方面,計劃經濟的企業負責人比市場經濟的企業家輕鬆得多。自然計劃經濟的企業負責人不能取得市場經濟企業家的正向激勵,即佔有經營成果。沒有了市場經濟的高度激勵,計劃經濟的企業活力自然遠不及市場經濟的企業。創新能力自不用說了,即便一般產品生產過程的質量問題,也成為長期困擾計劃經濟企業的痼疾,甚至可以說與計劃經濟相始終,乃至計劃經濟失敗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的基礎單位或說細胞,與另一種制度相比有這樣的差距,失敗是一早就註定的了。

蘇聯推行計劃經濟,經濟衰退,最終1991年解體。(Wikipedia Commons)
蘇聯推行計劃經濟,經濟衰退,最終1991年解體。(Wikipedia Commons)

計劃經濟是一種權力經濟,由一個中央計劃組織發號施令。在這個中央計劃組織上面是權力金字塔頂端的權力核心,乃至最高領袖。在計劃經濟的國度內,作為統治者有着最高的地位,企業的負責人不過聽命行事走卒,絕非市場經濟企業家的責任自負,成就獨享具備獨立意志的個體。這樣,社會精英不可能受吸引作出轉型,變為企業負責人,而是繼續作為統治者,或者力爭進入統治者的行列。這樣計劃國度的精英角色,繼續停留在前現代時期,國家自然沒有成為現代國家,不管從意識還是從器物看都如此。精英沒有轉型,繼續以統治者的角色佔有他人的產品與財富,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自是爭鬥無盡,自然要依靠暴力,鎮壓反對者。

一句話,計劃經濟國家根本就是前現代國家。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