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金曲金后》——透視人類的自知之明

由於在她未出場之前的表演水平很高,觀眾還會很願意遠道前來,直至瑪蓋烈特出場。她一開金口,五音不全,聲線如嘶叫之聲,人們都把頭垂下來不忍聽聞。
自知之明(Know Thyself),曾使蘇格拉底得到神諭,說他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言之下意,自知之明是絕大部分人都未能做到的事情。但有沒有想過,之所以不能有自知之明,也是因為四周有太多的共謀,不會把所謂真相全盤托上出?
 
生活需要共謀是真的,包括實際的社會分工,還有不知不覺的意識型態,只是有些共謀,令人不忍卒睹,自己如果也清楚知道,也受着良心責備。
 

瑪蓋烈特的世界

 
法國電影《金曲金后》的中文譯名,半點沒有透露劇情的深刻性質,只像在參與背後的嘲弄譏諷。電影的主要人物是您她他和我。男爵夫人瑪蓋烈特熱愛歌唱,經常在自己的大宅裏開慈善音樂會,邀請名流嘉賓和優秀的樂手演出經典金曲,節目囊括了最著名作曲家的歌劇作品。由於在她未出場之前的表演水平很高,觀眾還會很願意遠道前來,直至瑪蓋烈特出場。她一開金口,五音不全,聲線如嘶叫之聲,人們都把頭垂下來不忍聽聞,或找藉口移玉步往鄰近嘆酒,以眼神心照不宣。
 
瑪蓋烈特當然渴望丈夫捧場。這位男爵卻專挑有問題的老爺跑車,永遠會在途中拋錨,然後抽起香煙,邊看手錶邊欣賞田野的景色,以等待演唱會眾人鼓掌的時候,高高興興地從側門入場,以表支持。如此荒謬的場面,眾人都會問十個為什麼。有人是因為真的愛護這位如快樂小鳥的男爵夫人,受益於她的善良和慷慨,忍受那下半場的時光。有人是因為替男爵打工,對夫人侍侯周到,明白到投其所好有個好的回報,也是自己的義務。電影中也充满了不懷好意的人,直接連繫於歐洲1920年代的社會氛圍,包括荒誕不經的達達主義份子,嘲弄殿堂建制布爾喬亞資本主義,以及一切政治集體主義的青年文藝人物。他們一味找機會挖苦,陷人於不義,見別人眼中的刺,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凡此種種,使沉溺於自己表演及對音樂充滿熱忱的男爵夫人,身陷險境而毫不自覺。
 
在我們的時空裏當然也有不少瑪蓋烈特,可以對號入座。富豪夫人被人哄騙,在丈夫失踪的歲月裏活在自己的世界,打扮奇特,令人側目。又或食肆老闆娘喜愛歌唱,在食客飽嘗了她親自泡製的美食之後,必須留下來聽她高歌幾曲。大家在她辛勞以後的聲嘶力竭中靜候結束,好享受她預備的清涼甜品。這些個案其實沒有殺傷力,瑪蓋烈特的也沒有,至少比不上那些沒有自知之明,卻要全家人陪着奉上生活代價的。他們同樣沒有天份,表演令人難受,也賺不了生活,但就從來沒有人願意道出真相,就讓他們矇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裏。
 
人類真正的危險在沒有自知之明,這也可能是最大的危險。佐治狄奇(George Dickie)美學理論所說的「意識貪污」(Corruption of Consciousness),在瑪蓋烈特的例子上表明了,意說沒有自知之明,被自己的欲望及所願意相信的事情侵蝕了清醒和客觀的認知,產生一廂情願的狀況。他們快樂地活在自己建造的圓頂(Drome)裏,周邊的人因為各種善良和惡毒的原因,不願坦誠相告。
 
電影裏的達達主義者說,當時跟瑪蓋烈特相反的,只有一個差利·卓別靈。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刊登。
 
(封面圖片:《金曲金后》劇照)

文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