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鵬翔(資深傳媒人)
今年盛夏,回到宋元中國海洋文明之都的泉州探親訪友,住在西街爐下埕妹妹家。每天出入都要經過縱橫交錯一條又一條的小巷,巷子裏家家戶戶門口皆貼上春聯,有商業化千篇一律的春聯,也有出自主人家親朋好友心血來潮揮毫一就的佳作。一天早上,路徑一條巷子路交叉口,一家普普通通的老房子的屋板門春聯,以一手清麗秀逸的字體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目光,先是看到橫批:惠風和暢,再看到下直批:
歸來偶遇梅花下
春在枝頭已十分
我心裏不禁連聲叫好:好美的字!好美的詩!忍不住冒昧敲門想了解出自何人手筆,應聲而出的是一位家庭婦女,說是請朋友寫的,每年一次。自此之后,每經此地,免不了停下腳步,向這家門口的春聯多望幾眼。但縱橫交錯的巷子裡藏龍臥虎,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春聯有的是。有一天,在另一處,我發現了一家門口的春聯橫批:春暖花開,其下直批奇峰突起,昂然聳立雲霄,俯視整個蒼茫大地:
堂前紫燕鳴春暖
國靠民眾國運昌
再有一天,我又為其附近台魁巷一家門口的春聯所深深吸引住了,或者說震撼住了,更為恰當。春聯橫批十分平凡:竹報平安,然其下直批卻氣勢浩瀚,裝得下整個天下人子孫萬代的天下:
天地無私千里綠
家門有德萬年紅
之後,我又被里巷角頭交叉處一家門口春聯所吸引,字體蒼勁有力,橫批也十分平凡:五福臨門。然其直批卻十分典雅而有致,以「五日一鳳十日一雨」的典故成語代替「風調雨順」、「五谷豐熟」。
千門萬戶皆春色
十雨五風卜歲朝
泉州西街老城區的民間里巷春聯,說來也有千多年來不絕如縷對聯傳統的歷史積澱。可以這麼說,自宋以來,泉州人是生活在泉州幾乎無所不在的對聯民俗文化裏。別的不說,就說泉州西街歷史最為悠久名聞海內外的開元寺吧,我就看到寺內柱楹就刻有宋代福建儒學一代宗師朱熹(1130-1200)的楹聯:
此地古稱佛國
滿街都是聖人
至於做生意的泉州人,他們的武財神是關帝,他們去祭拜立契約的是關帝廟,所以從古至今,他們就有表弟特地騎摩托車載我到關帝廟門前去看的一副楹聯:
詭詐奸刁 到廟傾誠何益
公平正直 入門不拜無妨
這些古代楹聯是否只是高掛於廟堂之上,裝裝門面而已,還是千年之後的今天,仍然深入千家萬戶生活在泉州人的心中呢?要找答案,就請看看這副也是我表弟用摩托車載我去巷子裏看的泉州方言春聯吧:
一年三百六五工
佛祖伴我過好冬
整幅門聯幽默,通俗,有趣,用泉州話押韻。字雖然寫得像小學生剛學寫字,東歪西倒,但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語出驚人,不同凡響,作者簡直就是朱熹所說泉州滿街都是心中有佛的聖人之一。
還有一副,就是妹妹帶我到素餐館吃飯回來途徑泉州象峰巷18號的民間春聯,就可以更加看出泉州古今交融融古入今的人文景觀之來龍去脈,這副春聯橫批:瑞氣盈門,直批是:
恬淡襟懷福蔭多
悠游歲月人間好
一手飄逸秀麗的字體,竟然與爐下埕巷子裡橫批「惠風和暢」的那副春聯如出一人,清麗秀雅,風骨翩翩,神韻飄逸。以悠游歲月為幸福享樂的人生自由,以恬淡襟懷對待世間萬事萬物,這正是宋儒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這副春聯不也從一個方面說明溫州人王十朋(1112—1171)當泉州知府時所題泉州府治門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海國閩疆東南重鎮,典章文物鄒魯遺風。」在今天泉州西街的里巷裡仍然沒有完全消失,仍然可以得到或多或少一些活生生的生活印証。
其實,作為海國閩疆的泉州,它的對聯文化,亦為宋元泉州海洋文明穿越了千年之長的時間走廊而居留在民間里巷生活的民俗印証之一。我們知道,早在宋元期間,泉州造船業盛極一時,其中有以峰尾黃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堯)造船師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而峰尾鎮的起源,據說源於一副對聯:「作東南巨鎮,起海國文明。」今天在中國,峰尾鎮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但在宋元時期,並非如此,它應當是一個名重一時的東南沿海造船重鎮,甚至到了1405年,據《黃氏族譜》記載,以峰尾黃氏造船世家黃元修率領的造船人參與了鄭和的下西洋之旅,並策劃規模龐大的造船工程,負責工程規劃、船藝術設計、材料統籌、監匠訓導等重要工作。
峰尾鎮起源的對聯,在古代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空前未有地高懸「起海國文明」的大旗,其氣魄之大,實在令人震撼,難怪會有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海洋文明概念的出處。其實不然,這副峰尾鎮對聯的靈感出處,應是來自更早的泉州天后宮對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來自王十朋泉州府府居門聯:「海國閩疆東南重鎮,典章文物鄒魯遺風。」那時所謂的海國,亦即現代人海洋的意思。所以海國文明亦即海洋文明。而從古至今,泉州一帶閩南海國文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不論在陸地上,還是在海洋上,閩南人尤其是趕海人都是生活在對聯文化之中。每年逢年過節,他們在陸地上的房子貼上對聯的時候,也要給船貼上對聯。船頭對聯一半是「趁風破浪」,船的眼睛是「龍目光彩」,前旗杆上的懸「一見大志」,後旗杆懸「八面威風」,艙房是「滿載而歸」,水仙門是「出入平安」,魚艙是「魚蝦萬擔」,水櫃是「龍涎甘泉」,船尾是「海不揚波」。在船的對稱部位還有成對的對聯,艙房門口的對聯是:「船是水龍游四海,人在舟中樂神仙。」「順風順水順人意,得財得利得天時。」「三江九曲隨舵轉,五湖四海任舟行。」在船上的媽祖神位對聯則是:「身居湄洲真顯赫,神在船中保平安。」橫批:「海國安瀾。」
我們知道,宋代泉州造船超前發展領先世界。宋神宗的時候,泉州就能造出六百噸號稱「神舟」的大船。1974年泉州發現發掘出一艘宋代古船,船中有13個隔水艙,其中個別艙室漏水,船的安全可以不受影響。許多參觀了泉州開元寺宋船模型的外來游客都會向泉州人說:「你們那裏的船很有意思,還有眼睛呢。」但如果我們把宋元泉州海洋文明的載體打一比喻,比為一艘輕渡萬頃波濤如歷平地、橫越古今的宋代神舟的話,我認為那神舟閃閃發亮的眼睛,應該就是令人驚艷不已的泉州西街里巷裏平常百姓家的春聯。
不過,說到底,宋元海國文明的載體是泉州人本身,以上令我驚艷不已的春聯,都出自融古入今或上下古今的泉州人之手,一如滿肚子學問的宋儒元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揮筆直抒胸中塊壘,蘸墨暢述家國情懷。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