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沈祖堯教授推出新書《校長畢業了 亦師亦友心底話》,收錄了他擔任中大校長七年半來所寫的57篇網誌。他在書展舉行的「校長畢業了:與青年對話」講座,介紹新書之餘,也與在場人士交流。以下為沈教授的分享內容摘要:
新書幫助年輕人解惑和反思
我把網誌文章輯錄成書,讓大家重溫一下過去多年來,無論校園,還是社會發生的事。書中有些內容看似過時,但理念和價值都沒有改變。我希望大學的理念和使命,不會隨着社會和時局的變化而變質。
今天年輕人面對不少壓力,面臨困局,甚至有人陷入憂鬱。我希望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給年輕人思考;我也希望年輕人反思尊敬、尊重和包容。
我親自撰寫57篇文章,內裏有很多甜酸苦辣。我寫有些文章時,心情不好。佔領運動期間,我勸喻學生離開現場,避免受傷。有學生自殺後,我便寫文章安慰死者家屬,勉勵其他同學尊重生命。我的文章也有開心的事,例如2014世界盃後,寫了〈足球與人生〉文章,因為足球賽與人生很相似。
八年校長生涯的得失
我在八年校長工作裏,有一些得益。第一、我的人生經歷豐富了,認識不少人,近距離接觸不少值得敬佩的學者,例如饒宗頤教授、楊振寧教授等,聆聽他們對人生的感悟。我覺得這是校長生涯裏最大的得益。第二、我在任校長期間,認識的不少學生,後來成為了我的好友。我雖年近60,但我是一個有興趣與年輕人交談的老人家。有些學生可說是我的忘年之交,我的年紀可以成為他們的父親,但他們當我是朋友。我也認識來自內地、外國的學生,有很大滿足感,也學到很多東西。
我的八年校長工作也有不少損失。第一、健康差了,我的體重在八年裏增加了10多磅,因為擔任校長時,晚上要吃兩至三頓飯,也要出席很多應酬和宴會。工作時間不定時,周末比平日更忙碌,出席不少活動。當時的健康不太好,所以我離開校長工作崗位後,我決心保持身體健康,每天做運動,減了30至40多磅,感到失而復得。第二、我擔任校長時少了接觸醫學。我離任校長,回到醫療工作上,並參與研究和教學,感覺自己像魚返回水缸,自由自在。
不鼓勵只報讀「神科」
眼見年輕人放棄追逐夢想,只求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以置業為目標,我感到失望。我曾到美國矽谷探望校友。他們寧願自己創業,也不去Google上班。雖然過程起起伏伏,但視野擴闊得多。每個人走的路不同,無需要跟隨別人,更不應因置業而放棄所有。年輕人不應因幾塊磚頭,而令他們窒息。
多數內地中學畢業生入讀大學修讀商科,而多數香港中學畢業生入讀大學修讀醫科和法律。我覺得兩邊都不好,太過一面倒。香港方面,為什麼學生選修讀醫科和法律?因為父母喜歡。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心願放在子女上,但子女未必喜歡。內地方面,父母覺得醫生賺錢不及企業家。價值觀由父母和社會決定。人要找你最喜歡的東西。父母要鼓勵子女,並非強逼他們選擇未來方向。
欣賞富有教學熱誠的老師
我欣賞已故的梁承暉教授。他是腫瘤科醫生,待人親切,除教授醫學上知識,也教授做人道理。後來他患上第四期肺癌,臨終前仍扶着拐杖授課和巡察病人。
我認為好老師不是傳授專科知識就可以。我已忘記老師教導過什麼知識,但沒忘記老師的好榜樣。我希望更多教授,特別是年輕教授,做好教育工作。學生看得出老師是否有心機授課。我承認現今大學需要競爭,大學教授面對不少挑戰。大學教授沒有成就,就要離職。我真的希望大學珍惜好的教師,不是珍惜只懂寫好文章的教師。因為好的教師其實對一間大學和一群年輕人來說,可能是一生之久的影響。我曾利用校長的特權,為富有教學熱誠的好老師長期留任,而不惜與大學委員會爭吵。
對比起企業家,大學教師薪金不是很高。老師付出青春和時間,甚至他的事業,得到的回報不是金錢,但學生會覺得他是真正的啟蒙老師,學習他的人生觀。
師生關係要保持距離
中大學生覺得與我交流毫無代溝。我與子女交談,與學生交談感覺不同。做父母時,總愛向子女說道德觀念,總給孩子很多期望。做老師時,可以放下身段,因為大學生已是成人,可以用平等的身份聊天。
有學生稱呼我作「祖堯」,我心想只有母親才這樣叫我的。後來有學生稱呼我作「祖堯BB」,覺得有少許刺耳。後來我發覺現今的人喜歡什麼人,就稱呼他為「BB」,這是親切的表達方式,我只好欣然接受。但如果學生在正規場合,例如畢業禮、考試等,見到我就叫「祖堯BB」,就不適合了。師生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做法。
師生之間的距離要有一個平衡,一方面可以親近得與學生擁抱,另一方面太過親近的話,老師說什麼學生就不會聽。
包容比自由重要
我對教育有兩個憂慮。第一、世界各地的大學和中學,學生和家長覺得付了這麼多學費,應有同樣的回報,覺得貨不對辦就不滿。有句說話「當學校和老師覺得自己是推銷者,學生覺得自己是消費者,教育就會破裂。」大學為了令學生成功畢業,提高學生的成績。第二、老師稍為嚴厲的話,學生和家長就會投訴,增加教師的壓力。學生好像做了老闆,甚至在課程評語上用粗言穢語辱罵老師。作為一個學生和家長,要想想老師付出責任和感情後,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去學習呢?
前中大校董會主席利國偉爵士經常說:「話到口中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即使你的意見正確,也要留有餘地。如果你想與人相處得來的話,做人要有少許厚道,讓對方半分。
但在現今社會,特別是社交媒體,少有這種情況。一說錯話就被人用粗言穢語指責。網民用虛名留言,言論不用負責任,於是尖酸刻薄地批評。
胡適曾說過:「包容比自由更重要。」他說沒包容和尊重,很難給予他人自由。怎樣回到中國傳統的禮道呢?我覺得禮貌不是大學才學,而是父母自小開始教導子女。現今是否有人見到伯伯叫一聲「早安」呢?我覺得學校只能教導一部分,如果家庭沒有支援,說多少道理也沒有意義。榜樣很重要,作為父母和老師,如果對方做錯小事則嚴厲責備,下一代就不會懂得尊重。
工作之餘 不忘睡覺運動閱讀
睡覺非常重要。如果不睡覺,讀多少書都沒用。我覺得一個人即使考試將至,多麼緊張,也要給自己五至六個小時去睡眠,讀過的東西才能入腦。
我身兼教授、醫生、校長,怎樣分配時間?其實時間無法分配,唯一可以做的是設下優先次序。有空時就做多一些未來計劃。我讀書時,制定全年的計劃表。定下計劃後,臨近考試也不會慌張。我覺得運動員很有紀律。無論晚上多麼開心,也會晚上11時就睡覺,因為早上6時就跑步。有紀律就不會動搖日常時間表。
我發覺做運動對我意義很大,不單身體強壯了,更能培養自信心和紀律。我一到早上6時就起床,每天健身,即使辛苦也要跑,就這樣培養意志和紀律。運動影響你的不只是你的身體,而是你所有的東西。我做運動後,從前跑不到10公里,現在成功達成。這種滿足感很重要,不是說老了就做不到,做起來甚至比以前更好。
有一件東西,希望大家不要失去的,就是閱讀的習慣。因為很多良好的品德,就在書本裏。有閱讀的話,會吸收很多好品德,包括做人道理、眼光、價值觀,令你更成熟,令你對社會更有關懷。當你只顧自己,又不看書,只是走自己的路,容易走錯。一年內看到五至十本書已經很好。
教育不應着重考試 沒讀過大學未必失敗
我覺得教育制度有改善的空間,太着重考試,令大家覺得讀書是為了考試,讀書不再是令人開心的事。學生不再用好奇心學習,只會按照考試範圍去學學習。在香港,考一次中學文憑試(DSE)就決定考不考上大學。教育制度可以改善之餘,父母也有責任。作為父母,不要將自己的夢想放在子女上,也不要限制子女的出路。希望父母給予子女空間去發展興趣。過去曾受到壓迫,不要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子女,不要令子女覺得讀書是負擔,不要說考試失敗,一輩子都沒用了。
是否所有人讀過大學才是成功?我們看到很多成功的人,都沒讀過大學。反之,有些人讀過大學,但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我覺得大學有一種訓練,是人生成熟的階段。是否人人都需要讀大學?未必。德國人口中,擁有大學學位的只有40%至50%,其餘都是職業訓練學校畢業的。德國的社會接受職業訓練學校畢業生,因為覺得水電技工、汽車維修等都很重要,因此畢業生的待遇不錯。當社會有如此價值觀,無需人人都要上大學,考試所造成的壓力就會減少。相反,台灣有190多間大學,學位比學生更多,是否教育制度好?不一定!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校長畢業了 亦師亦友心底話》The Principal’s Graduation My Heartfelt Words
作者:沈祖堯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