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懷念──悼曹驥雲

老曹等前輩經常教導我們,處理新聞,要有自己見解和看法,如果人云亦云,那是很難有競爭力的。

編按:曹驥雲是資深報人,曾任《大公報》副總编輯,是著名作家陶傑父親。

老曹(曹驥雲)走了,雖說92歲是高壽,但是,還是來得有點突然。我和老曹共事30多年,很捨不得他這麼快就離開。

去年9月27日,在香港新聞界慶祝國慶酒會上,我們還合照留念,互致問候,談得很開心。我讚他氣息不錯,90多歲的人了,走起路來,不用拿枴杖,十分難得。老曹說,自己能夠看到國家70年的變化和發展,很安慰。今年1月,退休同事茶敘,我看見老曹也有參加,坐在前幾桌。我本想讓他坐定後,再上前問候。怎料,一轉眼,他提前離席了。如今,只是相隔一個多月,我的問候永遠無法實現了,能不惘然?

《大公報》復刊40周年聯歡晚會,曹驥雲(右一)與同事合影。
《大公報》復刊40周年聯歡晚會,曹驥雲(右一)與同事合影。

「我們要動手了!」

最近在手機看到一個有關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視頻,前兩天又收到老曹離世的消息,勾起我塵封幾十年的回憶。那是1979年2月的一個晚上。

那時,中越關係已陷於低潮。那晚,剛好我和老曹打對面而坐。那時的座位是一張張寫字枱拼在一起,大家的距離很緊密,跟現在用屏風相隔,各人相對獨立,很大的不同。

那晚是2月15日,老曹負責編《大公報》頭版,我編第二版還是做他的助手,已記不起了。只記得,老曹看完一篇新華社發自廣西的通訊稿後對我說,「我們要動手了!」(這句話,雖時隔40多年,我還依稀記得)我接過老曹遞過來這篇新華社稿,也看了一遍,實在看不出什麼所以然來。

老曹根據自己的判斷,將這篇看似不甚起眼的新華社通訊稿顯著處理,用老初號標題,放在第一版左上角位置,很醒目。

第二天,我回到報館,把全香港報紙都翩看一遍,對這篇新華社稿,有些放在報屁股,有些根本不採用。如此重視,顯著編排的,就真的只有《大公報》一家。

真的,正如老曹所料,不到兩天,2月17日,中國正式宣告開戰,開始了長達幾近一個月的戰事。

老曹對這條新聞從判斷到處理,前後過程,我親眼目睹,深深印在腦海裏,40多年過去了,依然記憶猶新。

老曹根據自己的判斷,將這篇看似不甚起眼的新華社通訊稿顯著處理,用老初號標題,放在第一版左上角位置,很醒目。
老曹根據自己的判斷,將這篇看似不甚起眼的新華社通訊稿顯著處理,用老初號標題,放在第一版左上角位置,很醒目。

《大公報》是一家百年老報,聚集不少精英,老曹就是其中一位,能從一篇稿看到風向,窺見動態,從而作出準確的處理,令人敬服。

老曹等前輩經常教導我們,處理新聞,要有自己見解和看法,如果人云亦云,那是很難有競爭力的。諍諍之言,言猶在耳,斯人已逝,倍感愴然。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