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一年的開始,今天我與大家回顧小學教育界的三件大事,並思考其影響。
文憑教師事件
我1970年9月入職為小學教師,那幾年發生的文憑教師事件,影響深遠。事情大概是這樣的:1970年,政府設立薪酬調查委員會,檢討公務員薪酬架構及制度,在1971年初宣佈調整教師及護士的薪酬架構,文憑教師入職薪酬被大幅降低,引起文憑教師的不滿,其後政府雖然有所讓步,但又建議取消過去文憑教師薪酬與護士掛勾的做法,加深矛盾。
1972年7月,籌備中的教協與官校非學位教師職工會等團體在中環發起遊行,同年8月更宣布與政府談判破裂。至1973年初,教師發動三輪大罷課,由於第二輪罷課有八成的小學響應,在第三輪罷課前,港府面對巨大的壓力,恐怕教師群號召的第三輪罷課(該日舉行升中試),會影響來年中學運作,在宗教團體領袖(即辦學團體領袖) 居中調停下,事件得到和解。
文憑教師事件的影響,事後有不少研究,大概歸納為幾點:
一、這個薪酬運動持續26個月(1971年初至73年中),政府與文憑教師群體有多次攻防戰,我尤其記得政府透過傳媒抺黑教師,說教師因為70元月薪,不理學生死活,發動罷課。傳媒在政治事件中的地位,大家都有所了解。鑑古知今,是一個好教材。
二、教協等教育團體在文憑教師事件期間相繼成立,成為教師工會的主流,政府中人認為教協阻礙香港教育發展,又在80年代初引入國際顧問團檢討本港教育。這數十年來民間及政府充滿互動,豐富了本港教育史的內容。
三、文憑教師事件後,政府主動發展文憑教師職系的晉升階梯,讓小學教師不止於入職後第七年到達職級的高峰,對教師教育及專業發展有正面影響,至今不息。(小學最近幾年才設立副校長職級,其職系內晉升的吸引力,與中學教師相距甚遠,至今仍與政府角力中。)
小學教師學位化
記得在1970年,我憑着教育學院兩年全日制文憑入職小學界,在當時已是一種入職為小學教師所需的最高學歷,那時候大學學位持有人入職為小學教師,入職點反比持教育文憑的低兩個薪點,顯示政府不想大學畢業生入職為小學教師。到1988年,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才正式設立專為小學教師而設的兼讀學士學位課程,1992年我們首批畢業生,才是真正被政府認可、可以有薪酬制度配合的小學學位教師。從此,有不少在職小學教師透過大專兼讀學士學位課程取得學位。2000年教改後,政府宣布凡教師必須有學位及師資培訓後才可入職,在職教師兼讀學士學位的現象才漸漸消退,小學界爭取全面資助小學學位教師的運動才正式展開(去年政府承諾至2017年9月,資助小學學位教師比例可增至百分之65)。小學教師學位化,對小學教師教育的影響大概可說不言而喻,而這枝棒,今後會由幼師接去。
香港教育學院升格為大學
教統會第五號報告書建議把四所師範學院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並於1994年成事,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八大高等院校中,唯一專注師資培訓的院校。2007年的統計顯示,香港八成四小學教師、三成中學教師都是教院(或其前身)的畢業生,並培訓了八成幼師。教院升格成大學也是歷任教院校長的重大使命。教院雖然多年來有頒授學位資格,近年甚至開辦博士課程,但升格為大學有其象徵及實質意義。最近據聞差不多成事了,但又增加了一些變數。為什麼?
教院同工希望在本屆立法年度內完成升格為大學的立法,甚至校名已選取了香港教育大學。但在今年七月立法年度結束前,由於最近立法會的拉布現象,這議程何時放入立法會,仍是未知之數,加上有立法會成員希望在討論教院升格時加上附加條件:「取消特首出任校監的資格」,這令法案得到通過增加不少辯論(或拖延) 的元素。我們常常希望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這願望,相信再一次落空了,但無論如何,教院升格為大學是必會成功的。教院升格,象徵小學教師教育的發展,不論順流逆流,必再登高峯。
以上三件大事,我個人總結出一個水漲船高的現象。做教師的、 做教師發展的同工記緊一個道理:我們的工作有若注水入河流、 入大海,常常不見得即時對世界、 國家、 民族、 地區有何重大影響,但水漲必定會令船高,更多人受正面影響,力量便會顯現。薪酬架構、制度是一個大環境,每日贏得別人尊重,是一個小環境,互相配合,教學生態必得改善,古語說:「勿謂善小而不為、勿謂惡小而為之」,我們要忠於所託。謹與數十年來默默耕耘,與小弟共事的小學教師們共勉之。
(封面圖片:Wiki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