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變外語,外語充母語

外語充母語,或能逞一時快意,但將來怎麼辦?

現在不少學童都讀國際學校,相關學額更供不應求。家長安排子女就讀這類學校,不是急就章,一定是從小部署:縱使不由幼稚園,都會是由小學開始了。這種讀法,學習語言不用說是外語(主要是英語),但總得面對用什麼生活語言的問題。

生活語言,就是學童在就學以外的語言,包括在家中和家人談話的語言,也包括和相同族裔同學朋友在私底下相處時所用的語言。說得白些,你是一個香港人的家庭,父母都講廣東話,子女放學回家,和父母或兄弟姊妹溝通的說話,自然會是廣東話了。回家看電視,看中文台會聽到廣東話;和同是香港人的同學私底下談話,也都會是廣東話比較流暢和直接。這種情況下,學童雙語(只包括講寫外語和講本地話)應是能掌握的。

望子成龍 排除母語

但也看過在街上,有香港人的父母和子女交談用英語,相信他們的子女一定就讀國際學校。曾經一兩次,香港阿媽凶狠地責罵頑皮的兒子,用她那並不怎樣流暢的英語,罵起來當然不暢快,但總算是堅持理想,希望兒子不受母語(廣東口語)沾染。這類家庭,除非做母親的只是想當眾炫耀她懂英語,否則在家中應是禁絕子女講廣東話,完全成為了一個外語家庭了。

或者說,語言是要來用的,只要能達目的,兼且能發揮獨特作用(例如讓子女在學校更加適應),母語不母語,又有何干?但思考一件事情,總得從最根本動機入手。父母活在一個以廣東人為主的社群,要完全改變子女的語言習慣,總會有其精密的計算,這就很能引發人求知的興趣了。

讀國際學校,很易理解吧。本地名校學位不多,而且學習壓力大,為子女好,讀國際學校會是另類選擇。而且總有家長相信,國際學校的生活對子女活潑成長會較有幫助,而結識較多家境富裕的同學和家長,也有相當吸引力。

但不是說學童從小掌握多一種語言,會對將來發展有幫助嗎?活在用中文(縱使只是廣東話)的社會,從小識講廣東話(識寫讀中文是另一問題),都會是一種優勢吧,為何從小要替子女滅絕,要做一個以英語為百分百的母語才感滿意?

所以,除非你很憎惡中國人的一切;或者你會在不久的將來移民;或者你家財萬貫,不用擔憂子女將來就業和生計,任性地排除母語(即廣東阿媽口講的話語)才有植根的基礎,否則就只能算是一種怪怪的心理和行為。

中文難學 棄絕書寫

中文,大概是糾纏不少家長內心的鬱結。讀國際學校,可以解決不少問題,卻同時產生要棄絕書寫中文的問題。中文難學,要子女「業」餘學習掌握熟練,比較困難。唯一是子女平日口講廣東話的機會還多,說得流暢沒有難度,這大概就是廣東人家庭的國際學生所能保留的一片小小的族裔的領土,等閒不應放棄,應是一簡單邏輯。

但話得說回頭,家長為子女安排的一切,是否就是子女所認可,或者對子女未來的生活不會構成障礙?眾所周知,不懂中文,很難在本地「搵食」。歐美經濟滑坡,就業就是這邊獨好,這不得不承認。沒有意圖或計劃離開香港,但就主動放棄本地語文,將來可以怎樣?對子女前途很着緊的家長,起跑時就給放上一條(語文)不能回頭的路,又是否草率了些?

當然每個父母眼中的子女必然是龍而不是蟲,覺得英語流暢地道,識人又識字(單指英文字),機會總會多些。說不定子女是科技人才、企管精英,學好英語,可快人一步,在先進國家一展身手。但子女若只是絕大比例的中下之才,下半生只能留滯粵港澳大灣區,你做父母卻人為地剝奪了他們天生說母語的權利,又是否殘忍了些?

大概崇洋,也都要講實力,兩個才(有「貝」財和冇「貝」才)必有其一,否則要離鄉別井和人競爭,難度極大。外語充母語,或能逞一時快意,但將來怎麼辦?

原刊於鄭楚雄網頁,獲作者授權發表。

鄭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