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內地學生來港升學

如果設定小部份內地生名額,即本地生入讀機會減少,可能會有家長反對,但學校因可自行取錄學生,故一定有個篩選,以至擇優的機制。

友問:「香港的私立中小學(不是國際學校)可以收內地學生嗎?沒有居港權的。每天走可以嗎?」

我答:「不能。他們沒有居留權,又如何可每天走讀。」

友說:「好多跨境學生啊。如果香港的私立學校可以收國內學生每日跨境走讀,那便好,因需求可大呢!反正什麼也可以改變。況且,中國有國民學校,卻沒有基督教學校。內地有1億基督徒。父母希望孩子讀基督學校。如果香港開放私校讓內地生走讀,香港的教育產業大可為。」

她又說:「內地人可以在香港買藥、買化妝品,其他也可以買教育和培訓服務的。」

我只能說,香港政府沒有為內地中小學生設「學生護照」(Student Visa),他們無法跨境赴港升學。

跨境升學早有先例

其實筆者近幾年不斷被問及上述類似問題,問者包括內地朋友及香港同行。真的,隨着內地經濟高速發展,中產階層數目增加,對優質的不單是「填鴨式」的教育需求日增。雖則內地近年也湧現不少民辦學校,以至國際學校,仍遠遠未能滿足此等家長的需求,況且他們也相信在香港辦的學校水平更高。

只是,現時港府只容許大學分配若干學額予內地生,他們畢竟後甚至可延居一年,如找到工作,住滿七年,更可以成為「香港人」。至於中小學生,至今並無相關政策。友人提出讓內地生以走讀方式來港讀私校,其實是可以考慮的。

首先,跨境來港升學早有先例,目前限於居內地的港人子女,「雙非」或「單非」生,因「雙非」已停止多年,加上深圳開始讓港籍學生原地就讀,故來港人數逐年減少。

讓內地生跨境就讀,便不用擔心要建宿舍,或在港安排住宿,以至「搶高」租金諸如此類問題。既然目下已有不少學生每日往返兩地,一般交通、通關等問題亦可解決。

其次,如只容許他們入讀私校,便不涉公帑,不會佔用公共資源,不會與本地學生「爭」學位,理應不會有很大反對聲音。

限額試行有可為

政府可考慮限額試行,即限定每問間私校至多容納一定比例內地走讀生(如10%),全港最多若干名(如300名一年),限定年級(如小一至中六)。各私校自行申請會否接受內地生。試行一段時間(如三年),看回應及效果如何。

最後,估計一下教育界及公眾反應。假如私校可取錄一定比例的內地生,則表示可騰出若干學額轉移予官津、直資學校,間接是讓後者有更多學生報讀。在適齡學童減少的今天,這個做法是個雙贏,私校及政府資助的學校均增加了生源。至於如此計劃日後會否擴展至官津直資學校,問題較複雜,因涉及公帑、公共資源的分配,使用,要留待日後進一步研究。

在公眾方面,一些受歡迎的私校,如果設定小部分內地生名額,即本地生入讀機會減少,可能會有家長反對,但學校因可自行取錄學生,故一定有個篩選,以至擇優的機制。香港、內地優秀生共讀一校,互相砥礪、促使進步,未嘗不是好事。雙地學生建立情誼,畢業後不論在何地升學、就業,這種紐帶關係會進一步幫助內地,香港兩地的合作發展,有利而無害。只是,此為政策的一大轉變,要看看中港兩地政府有否魄力去研究,去策劃了。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