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宜快繼承媽媽沈殿霞6000萬遺產:如何看待財富的七種哲學故事?

土氣也得說:「金錢不是萬能,也不是萬惡」,在乎你有沒有智慧去思考,直線是物質慾望,横線是精神快樂,如何走到合理的交接點呢?

電視圈人聚會,話都在行;新聞報道:舊同事「肥肥」沈殿霞2008年離逝,她的遺囑規定女兒鄭欣宜到了35歲,將繼承6000萬的財產,欣宜這筆錢快拿到了;於是言人人殊,談金錢的哲學。

性格,是調皮的天意。我的家人,成長環境一樣,但對生活,不同風格:一個不享受賺錢、不享受花錢;另一個喜歡賺錢、不愛花錢;第三個不喜歡賺錢、卻歡悦於花錢。我愛花錢,也享受賺錢;所以沒用的東西,一大堆放在家,天呀,東西有翼,訴說逝水陳年。

香港的「錢」有三大特徵:港幣和美元掛鈎,我們「銀紙」價值的升跌,受美元高低影響,美金跌價時,超市的東西立刻漲價。我城沒有外匯管制,別國的貨幣都可在香港買賣,小市民喜愛「炒外匯」。還有,花旗銀行調查報告:香港的千萬富翁中,73%的資產來自房產。所以,有房才有富,當房產不合理地升值,財富和努力工作無關,這是社會的畸形。

最近消息:因為入不敷支,申請破產的人愈來愈多,一年快一萬人,年輕人居多,多可怕。

打開電視,鋪天蓋地的「財務公司」廣告,說:「多借錢,夢想便成真!」鼓勵年輕人吃喝玩樂,先使未來錢,邪惡得很。財務公司如販賣人口,把人們從自由世界,送去金錢奴隸的地獄。

中國人的道,是對事物的概括;循環往復,「周行而不殆。讓我分享錢的道理和故事:有一律師坐船渡河,他大談開船的安全守則,突然,一陣風吹翻小船,船夫幸好游上岸,律師卻在水中掙扎大叫:「其實我不懂游泳的!」

錢只是車,你才是司機

這句話,別人說過。錢,如一輛跑車,可以送你去目的地,沿途,別人艷羨,但是分秒要打醒精神,一不小心,便車毀人亡。如果跑車是借來,「先花未來錢」,更可悲。

有錢,不懂說「不」,是最危險的。例如亂花錢;最笨是為了向朋友炫耀而亂買東西。謹記:值得驕傲的,是你的品格和智慧,而懂得欣賞你這方面,才是有「營養」的朋友。第二,小心受騙,從前,我也曾給律師朋友借錢,跑走大數目。專業界也有壞人。

客戶借了錢給一位疑似淑女,追她還錢,她說:「我買了許多衣服,你可以拿走嗎?」悲涼的笑話。

揮霍偶爾為之,是獎勵自己,長期這樣,便成毒癮。

錢用在善舉,是積福

有一位朋友說:「好人好者,不會問人借錢,除非大病入院!」於是,別人沒錢做手術,這朋友從容就義,立刻寫支票。我祝他晚景幸福,他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不過,太多騙案,特別在街上勸捐的「戲碼」,壞人的演技特別好。

另一朋友很好玩,他說:「捐款,怕受騙、怕善款浪費在行政費用上。」他認為:「刺激經濟,讓更多人受惠,總比只幫助某些『社群』更有意思。」他常往小商店購物,特別是貧窮區的陋店,隨便買十多箱速食麵,轉贈他人。這是他「花錢做善事」的方法。

有一金句,叫”Money is like muck—not good unless it be spread.”(「金錢如糞肥,撒向大地才有意思」)。

眾多做善事的名人,最敬佩是立法會前議員何世柱的家族,他們捐了很多錢,卻潤物無聲,走了的何耀光老先生說過:「假如香港沒有愛心的話,這個社會只有自私和傾軋,又憑什麼力量有所改進?」

不是自己老老實實賺回來的錢,會帶有孽

人口老化,上一代的,紛紛逝去,我們律師群走在一起,有說不盡的「家庭爭產」故事。

甲説:「老人家一年改一次遺囑,還通知各人,因為看穿子女期冀着他的遺產。既然如此,讓他們殷勤照顧,藉此見孫兒,開心的也是自己!」

另一人,超級騙子,賺不義之財。結果,兒子自殺了。天理和報應有道,大家要相信,傷天害理得回來的金錢,只會帶來惡運。

財富與細胞,自己天然長出來的,才會健康有用。貪圖家人或別人的錢財,猶如把外來的「胎盤素」打進身體,會惹來癌症細胞。

「三擁」便足夠

年輕朋友問我:「財富到了哪種程度才算足夠?」

我答:「貪婪是無止境的消耗,到頭來,沒有時間快樂過,故招餘殃:死的時候,自己是空洞的銀行存摺,還擁抱着一大堆遺憾進棺木。」

財富,滿足到三件事便算,再多,除非「搲銀」是你的嗜好吧。否則,應該放慢腳步,感受人生另一些美麗。第一件事,是買到安居之所;第二,買入水電、電訊等「公用股」,可以投資收息,晚年足夠平淡過活;第三,手頭有一筆現金,隨時應急,例如醫療費用。如你達到上述水平,仍不滿足,想擁有更多,那便是「不知足」。

朋友取笑:「擁有一個老婆,比擁有上述三樣東西更容易!」

最高境界:死前可以花光財產

有朋友患得患失,擔心儲蓄不足夠,兒子將來沒錢買樓,我問:「還有40年後,孫兒的結婚費用,怎辦?」兒女本來是快樂的泉源,卻變作擔挑。何必呢?

一位名大律師為了觀賞佛像,在落後的國家買房子,作為朋友的我,緊張起來:「你將來如何把物業賣出去?死後,誰來為你在那裏辦理遺產手續?」這前輩翹起二郎腿:「管它,我今天好好享受過,到走了,煩惱自然有人來清理!」

認識一位文化人,把房子賣掉,搬去北角的「富貴老人院」:只需付一次租金,便可以住到百年歸老,他說:「不用擔心房子將來如何處理,現在把它『套現』,未來日子,千萬元拿來大吃大喝。」政府推行「逆按揭」(reverse mortgage):又叫「安老按揭」,借款人把房子抵押,然後在有生之年,每月收到一筆養老費,借款人死後,房子才被變賣,抵償欠債。

另一名商界前輩很早便退休,異常幽默,他說:「只要『飽』了,便要退下來,否則,面臨三大困境:我阻擋下面同事的晉升機會,會被人詛咒『生孩子,沒屁股』。還有,為了保護自己的『皇位』,便要打倒其他同事,雙手充滿血腥。當我不再『為錢而活』,自然看不起渾身銅臭的老闆,何必天天演戲,快告老歸田,採菊東籬下!」

我回應:「老兄,香港也有善長人翁,人走了,錢卻花在推動香港的文化和修養;如利希慎基金、何鴻毅家族,後者相信:萬物要『互助互進』。這些賢達離開了世上,情操卻流芳百世。」

「炫富」代表你膚淺,沒水準

有一時期,我常常飛日本,參加商業活動。日本律師告訴我:這位是什麼企業的始創人、那位是什麼大亨的太太。但是,日本的富貴人家,打扮樸實,溫文爾雅,男的衣着永遠是grey tone,女的in pastel,沒有奪目的名錶,沒有耀眼的珠寶,愈有錢的人,愈虛懷若谷,「夾着尾巴做人」。律師解釋:”Japanese do not want to stand out from the crowd. Ostentation is to be avoided. We should not be conscious of being rich ,whereas wisdom and virtues are the real pride”(「日本人不愛突出自己,炫耀更不必,值得驕傲的是一個人的智慧和品德。」)可惜日本年輕一輩,也漸漸失去這些美德。

香港從「難民城市」到了今天的金迷大都,缺乏修養沉澱,暴發戶特別多,大小宴會,都是「炫富」的機會:衣服、飾物、打扮都”bling bling”,最荒謬的,有些名媛去喪禮,黑色衣服也要”fashion”一番。

中國人的品德,是儒家所說的「溫、良、恭、儉、讓」;其中「儉」的意思,是「去奢從約」。星雲大師說過:「無論多富有,不要崇尚享樂主義」,要回歸「清貧思想」,「在心靈中找到富有,而不是外在的皮肉掛件。」

現在,大家羨慕有錢年輕人,叫他們「富二代」。以前,社會鄙視這些「子憑父貴」的人,叫他們「二世祖」。拜金主義,正荼害香港年輕一輩,而賺不到錢的,便心存怨憤,成「暴戾一族」。

Don’t lose the things that money cannot buy by making money to buy

這流行名句,大意是耗盡精力,賺錢來買一些根本是錢買不到的東西,例如時間、幸福。

物極必反,當香港成為一個見錢開眼的壓力城市,有些年輕人,追求金錢以外的平衡,例如”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低慾望男」、「悟世代」、「佛系青年」、「DINK客族」,他們勢力龐大,未必是壞事。

想起兩個故事:旺角有一位賣報紙的婆婆,生活刻苦,不多花一毛錢,她把畢生積蓄的十多萬隨身帶著,可是有一天,錢給偷了,她痛哭,過去的生命白捱了……

我唸英華書院的好校長Mr. King問我們:「有人給你每月10萬元,條件是終生要在某廁所賣廁紙,你願意嗎?」當時,同學都舉手答應。回頭一看,慶幸那時候沒有人真的給我這份「屎坑姑」合約。人生的可口果實,俱和收入無關。

在香港,人們常用「金錢」來錯誤地把別人分類:有品味和沒品味?值得尊敬和不值得?高級和低級?剛看了一則報道:「莫文蔚穿戴千萬首飾參加頒獎典禮,氣派不凡、引來艷羨……」另外,「溫碧霞在豪宅大廳內騎馬,有錢真好,可以任性」,這些報道意識不良,把「價錢觀」(price system)顛倒為「價值觀」(value system)!

你問我,為何有這些毒針?我告訴你:孩子的家長和傳媒,有人格的,要向某些事情說不。

土氣也得說:「金錢不是萬能,也不是萬惡」,在乎你有沒有智慧去思考,直線是物質慾望,横線是精神快樂,如何走到合理的交接點呢?

李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