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金像獎鐵三角的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湯漢斯(Tom Hanks)、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組合推出了電影《戰雲密報》(The Post),確是有點雷霆萬鈞之勢,在一些電影頒獎禮上已奪獎而回。坊間對此片有很多討論,部分指導演借用40年前這個事件影射當今總統,另外有人將電影故事與本地社會政經現況對比。有心追蹤評論的話,相信會是一件有趣的事。
電影擁有不少賣座的元素,定位應是一部商業電影;不過,要吸引當下的年青人入場觀賞,還要諸多思考,相信並非易事。其實通識教師可選取片中的部分片段引入課室,透過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借「片」發揮,反思當前社會狀況。撇除坊間的影評或政論人士的意見,任由學生建基於個人背景知識、經驗和高階思考,看看他們建構出什麼總結,應該都會是很有趣的事。
必須爭取新聞自由
片中總編輯曾說過,要捍衛新聞自由,就要繼續出版新聞。
這正好說明新聞自由必須要爭取。現實世界時時出現權力打壓傳媒的事例,之後的指定動作就是相關專業代表站在台前,譴責一番。電影中未有提及,除了繼續出版新聞外,他們的業界可有組織遊行,甚至有人策劃佔領行動。銀幕上故事的發展是對簿公堂,透過司法聆訊尋求裁決。沒有暴力語言,用的是合法的行動;行動沒有暴力或影響其他人的生活安寧,爭議交上法庭裁定,也沒有輸打贏要!
對比本地現實情況,首先是傳媒分為兩派,各自在己方陣營叫囂和篩選有利己方的理據,或為己方做勢,指責對陣的不是。若交付法庭而裁決對自己不利,又會指罵不公,甚至出現辱罵法官等事情。有這麼大的反差是因為時間過了幾十年,還是東西方文化差異?老師在課堂上不妨引導學生尋找當中的差異,或許會有意外的發現。
其次,片中法庭裁決後亦轉述了法官說:「傳媒是監察政府,並非監察人民。」
可能這就是傳媒會被稱為第四權的原因。片中權力當局使用種種手段壓制不喜歡的報章媒體;故事主體是因為報章揭露了見不得光的幕後操縱──為了保護政府的面子,歷年送大量國民子弟上戰場。看電影當然是忠奸即可分辨,但當年事情發生過程中,實在難以分辨清楚。幾十年後的今天重看那些真實新聞片段,我們都知,歷任美國總統都在說謊。由此可見當日揭秘正是發揮了傳媒的監察力。
傳媒變質 新聞難靠
基本上我們的社會是認同傳媒有監察權的,不過傳媒在發表監察資訊時,最重要的是有嚴謹求證。例如要確定要發放的材料是真實無誤、線人提供的資料要有實證支持,當然所報道的內容應是發掘事情背後的事實,而不是憑部分來猜測和假設全局。然而今日本地的傳媒,公信力早已大不如前;有時資料提供者為了一己利益而提供失實、片面、誤導的訊息。加上激烈的商業競爭,令編採難於做足求證去偽的工夫。事實上,做假新聞早已時有發生。但學校仍然有責任教育好下一代,協助學生建立分析能力和高階思維,使得在紛紜的訊息海洋中抽出可靠和堅實的材料,免得被別有用心的媒體操縱自己,甚至成為其他人的陣前卒。
這裏只引用兩個例子作說明,有些情節更可用來反映近年美國的一些政策背後,充滿反思民主政制的議題。在混沌世事中挪來當教材使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
權力與媒體本來就是連成一塊,即使社會賦予它們不同的角色,一方管控、一方監察,但很多時兩者難以分割。尤其當中涉及利益考慮或私人感情時,作為媒體報道的接收者,大眾市民實在要有足夠的分析能力、批判思維、尋根究柢的技巧。為新一代裝備好這些知識技能,唯有倚靠學校教育。可是所做的足夠嗎?現實仍有不少羊群行為,是否仍需改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