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提出標準學時的思考應該是參考了標準工時才提出的。
為了保障勞工的權益,社會有兩個考慮: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在此類比下標準學時的指標恐怕是「最高」學時。幾個月前有報道指,一項調查指最多人認為標準學時應該訂在每日七小時。若以中小學返學時間由八時半至三時半來計,放學後應該立刻停止學習。
過去一兩年間,涉及學校教育的熱點中有兩個是相關的:
第一個是TSA和操練,有家長團體指學校強逼學生參加操練令他們疲於奔命;
第二個是中小學生輕生自殺,有指學校施加太多壓力令中小學生超負所致。
兩者有個共同指向,就是學習導致青少年太吃力。由此衍生出減少學習時間的要求並不足為奇。這種歸因雖然十分簡單,亦未經嚴謹驗證,但整個邏輯思辨似乎可以站得住腳。
不過這種要求並不符合學習實際運作,提出建議的一些人亦不是教育專業的!如果說制訂出標準學時後可以把問題解決,更是癡人說夢話了。
第一,學習是需要有壓力的。心理學家早已指出人天生是渴求學習的,當小孩想學好某個課題或技能,那怕不眠不休都不會覺得苦;反之成年人強加限制才是懲罰。就以打機為例,為了玩好電子遊戲,學生絕對願意花時間精神去學;父母的限時制止再玩,只產生懲罰的效果。不諱言現時有些學生在學習正規課程時表現出吃力,覺得很辛苦;問題未必是學習時間太長,更可能是欠缺學習動機或本身能力有所不及所致。
第二,標準學時的「標準」本身是不符合現時的教育觀。社會花大量資源推行SEN(特殊教育需要)正正衝着「標準」而來的,每個學童在學習歷程上或多或少都有差別。若學生在某個學科上或在某個學習階段上需要用更多時間學習才掌握到,實施了標準學時卻被逼要限制他的學習時間;那豈不是弄巧反拙?
第三,持份者與專家的角色混淆不清。一個調查指很多人認為,請問這些是什麼人?回應問卷的人對學習科學有幾多認識?最多人同意七小時為合,這個數字是根據什麼基礎計算出來?以中學生為例,扣除生活需要(如八小時睡眠之類)和學習時間後,餘下的時間用來做什麼是最為適合?假如還餘下四個小時,難道全取用來玩或呆坐?
不論成年人或學生都是教育的持分者,對於教育現況、政策是有權發表意見和提出反對。不過,當要做決策時則應該交回專家和技術官僚去處理。就像有病睇醫生,吃什麼藥或多少份量都不會由病人團體提出。再想深一層,學校教師和部門的官員全經過專業訓練,並有多年從事教育工作所得的經驗;為何社會卻會容許社區人士和政客動輒就要提出這樣或那樣的「非專業」建議?
第四,我們需要明辨因果關係。學生學習壓力超負並非只是制度使然,教師、家長或者學生本人都會是壓力來源。每個個案並不盡相同,最常見的是家長對學生有很大期望,因而令他在學習上產生很大壓力。每當派位時的實況報道就最為清楚,多少學生是為父母的失望而哭?又如學校安排操練,究竟是為了滿足家長的訴求還是學校的教育理念呢?是否有人深入探究過?最擔心的是大部分有份施壓的並不會站出來說話,社會上充斥着的只是肯講的聲音而已。常見到的操練文化、課業量重、擬似超負的學習壓力,根本是整個中華文化千百年沉澱下來的。坊間有不少家長認同這種傳統學習模式,所以補習社或什麼學習中心才可以生存。
標準學時並不是個真議題,如有客觀實證就交由教育管理當局跟進,否則應由學校專業人員按實情應對,不宜從旁喧鬧生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