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校園欺凌的策略

與其事後跟進,為何不防範於未然?預防勝於治療,根治校園欺凌事件的警鐘,應不是在悲劇發生之後才響的。

戊戌與己亥交接之際,有報章接連數天報道某校發生之懷疑欺凌事件,警方也就事件拘捕8人,此實不是社會所樂見之事 。

校園欺凌,並不是香港獨有。可在2017年12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了2015年在75個國家的調查結果,發現香港的校園欺凌情況為全球最嚴重(註1),根據教育局之資料,在17-18年度,涉及校園欺凌個案的中學生數目,達100人之多,數字並不包括發生在小學的校園欺凌事件,這情況實在教人擔心。對於近日之校園欺凌事件,教育局局長的回應是「零容忍」,並謂「教育局已聯絡學校,會派員到校了解事件,及協助改善校內訓導及輔導工作,亦會派心理學家協助受影響的學生……」(註2)。

解讀局長的回應,教育局是絕不會寛鬆處理在校園發生的一切欺凌行為,包括被定性為欺凌行為的肢體、口頭、網上等帶有以強凌弱的攻擊性欺凌行為。「零容忍」更暗示當局會嚴厲懲治施行欺凌行為的人或發生校園欺凌事件的學校。「懷疑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後,教育局的跟進是聯絡學校、派員到校了解事件、協助改善校內的訓導及輔導工作。這一連串行動,頗令人有「賊過興兵」,並有「容忍」的感覺。

筆者心想,與其事後跟進,為何不防範於未然?預防勝於治療,根治校園欺凌事件的警鐘,應不是在悲劇發生之後才響的。

這涉及根治校園欺凌的策略了!

西點軍校學生視榮譽為生命

心理學家指出,一般校園欺凌者都有如下的特徵:霸道反叛、自我英雄主義、缺乏同情心、以暴力爭取別人的注意以追求生活中缺乏的優越感和成功感。這些除了和個人的性格與品德有關外,更是心理的缺陷。有心理學家認為競爭文化催生了校園欺凌。據澳洲的教育局的研究指出,校園欺凌(bullying)源於學生之間的嫉妒、不信任、恐懼、不懂事、無知。以隱性的品德教育減少學生之間的嫉妒、不信任、恐懼、不懂事、無知等問題,把校園導向「零欺凌」,或許有效。然而長遠解決校園欺凌,該是顯性的課程。有效解決校園欺凌的課程,應是心理素質的課程。談到心理素質課程,筆者想起西點軍校(下稱西點)的其中一個課程:榮譽課程──一個高成果而實踐性很強的建構心理素質課程。

西點的校訓是「責任、榮譽、國家」。榮譽心與責任感是西點的傳統,要實踐這個傳統,西點的訓條是:「準時、守紀、嚴格、正直、剛毅」。學員榮譽的準則是「不得撒謊、欺騙、行竊,也不容忍他人有這種行為;不推卸責任;無私奉獻。」西點的榮譽課程,是要求學員實踐校訓的課程。剛入讀西點的新生,必須修讀一個16小時的「榮譽教育課」。這個課程的要求甚高,不及格的同學,不能升班。其後,西點以不同的方式將榮譽教育體系貫穿在學員學習的領域內,目的是讓學員明白「榮譽」在「責任和國家」的重要性。學員升讀高年級後,他們有責任監察及檢舉低他們一級的同學的不道德行為,並且必須積極為學校的榮譽而盡責和努力。在學四年,若有行為不當影響校名譽者,必須重修「榮譽課程」。也許你不相信,西點對學員懲罰最重的是說謊。西點的榮譽課程,堅定了學員的榮譽是西點人的性命。

也許你會說,西點是軍校,我們的學校不是軍校,用不着這麼嚴紀律訓練式的課程。可教育的最高層次,是教導學生有正面的價值觀,我們不必於小學推行西點式的榮譽課程,可筆者覺得,我們可把西點的榮譽課程調適為「責任、榮譽、學校」。同學若能以學校的榮譽而考量自己的道德行為和學習動機,這課程的效能是無可估量的。

有好的課程,必須有政策性的配合。要學校「零欺凌」,教育當局就必須要有政策性的配合與支援。防止校園欺凌,美國聯邦教育的政策要求學校認真地評估自己學校的校園欺凌情況;建立一個學校安全委員會以負責提出計劃、實施計劃和評估學校反欺凌工作是否做得到位;設計和制定一整針對有關欺凌套規:包括目標陳述、行為準則、實施細則和建立校園欺凌的報告體系。在2010年,聯邦教育部更牽頭帶領8個聯邦部門聯合成立了聯邦預防欺凌合作機構(the Federal Partners in Bullying Prevention),協調有關欺凌的政策和研究等。

筆者相信,根治校園欺凌,多做事,必定會比老是說「零容忍」來得有效。

註1:馮麗姝博士:〈香港校園欺凌全球之冠,學校應如何對策及處理?〉

註2:見2019年1月27日《東方日報》。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