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行校本評核(SBA)近六年後,教育當局宣布取消多個文憑試學科的 SBA,包括已實行多年的中史科和歷史科;其餘學科的 SBA 亦需要精簡。維持SBA安排不變的學科,如中英文、通識、視藝、科學科目等,在文憑試實施前多數已有教師評核計劃(TAS)。可以說,這次公布正好反映出課程改革鐘擺效應,那個鐘擺差不多已返回原點位置;有些評論更指教改目標變成落空。與此同時,坊間傳媒的報道卻指好幾個教育團體,包括三教(教評、教協、教聯)和學科團體都表示讚好!
其實 SBA 的出現並非突如其來的新生事物,她的前身就是 TAS ;那是經過多年來循序漸進演化出來、在一些會考術科課程和傳統科學科預科課程中實行的考評方式。 TAS 有兩個顯著的優點:其一是可以評估到學生在非紙筆考試中無法考核到的技能,例如:實驗操作、專題研究或設計、藝術創作等。其次,通過 TAS 老師可以為學生進行連續性評估,學生因此可不斷改進而優化學習,學生透過老師的評核而取得更佳的學習經驗。最初教改建議把這種考核模式擴展到全部科目,並藉此減低「一試定生死」,相信或多或少是與這兩個良好經驗有關。加上當時開始流行「透過評估促進學生學習」的概念, SBA 的冒起亦可以配合得上。
最新改變 就是「回到從前」
在跨世紀時刻,西方不少國家早已推行教育改革,課程和考評當然都有亮點。導致 SBA 被納入中學文憑試的一個可能原因,或許是大多數海外高中教育考試都強化了校本評核。這些考評機構實行 SBA 的原因,應該與上文所述相差不遠;只是過程和考核設計有所不同。在本地教改進行諮詢時,筆者都認同 SBA 對於文字處理能力稍遜的學生是比較為公平的,因為他們書寫以外的能力既獲得評估分數,老師又可以於過程中就著學生表現作出指導。但隨着教改的縱深,文件冒出來的 SBA 愈來愈不是那回事!因為引入大量的工作和令考生承擔很大的壓力,導致所有持份者都怨聲載道,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調適都無法獲得他們的支持!現時的最新改變,其實差不多就是回到以前。
筆者是支持校本評核的理念和實施的,但並不支持當前文憑試所倡議的大多數 SBA 的設計。相信不贊成現行 SBA 的前線教師中,應有不少人的想法都是如此。過去近十年來的爭議,根本不在於校本評核的概念,而是在於考評模式的設計和由此而來的推行障礙!
SBA過分標準化 令師生受壓
以最為人詬病的「工作量」為例子就可見一斑。筆者曾任教預科物理科和高補通識教育科,兩者皆有 TAS ,前者更經歷沒有 TAS 過渡到落實的全程。兩科都因為 TAS 而有額外行政工作量,不過 TAS 帶來的效果足以令老師覺得所花的時間是值得的。但 SBA 從名稱開始就沒有了教師的成份; SBA 思考的單位是學校。按要求在呈分前,每間學校多位科任教師要自行調適確保評分過程是一致;這就與 TAS 大異其趣。目前的 SBA ,簡直就猶如在學校舉辦一個校本公開試!因為考評當局對「絕對公平」有着莫名的執着;而校本評核精隨之一就是「去標準化」!細心想一下,當前的沉重工作量,多是為了保証公平性;逼迫着學生的超大壓力,也是源自過分標準化的要求。
若校本評核不需要另行設計,分數直接取用各校學生校內原有的真實測考成績,經考評局既定機制調適後加入公平試成績;這樣就不會出現額外的工作量和考試壓力。又或獨立地把 SBA 成績並列於文憑試成績旁;這樣就不必憂慮會有師生作弊作假。回頭看看當年在諮詢時,這類提案也曾出現過,但不被接受!最終 SBA 就是要擺盪回到原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