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須正視

校園欺凌日趨嚴重,關鍵之一是香港教育制度以考試導向,中小學生在學業成績方面投放大量資源,但缺點是偏重智育發展,令個人成長和品德情意教育有所不足,難以有效培育學子接納差異和顧己及人的情意。

最近,有中學發生疑似校園欺凌事件,由於片段所見的情況嚴重,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其實,校園欺凌屢見不鮮,偶有嚴重個案,各界紛紛表示關注,但事件冷卻之後,往往未見推行全面和根本的防治工作,結果校園欺凌事件反覆出現,嚴重個案亦時有所聞。

根據教育局資料,中學校園欺凌個案在近年有下降趨勢,但數字反映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當中可能不少受害者未有求助,令真實數字和呈報個個案之間出現巨大差距。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7年公布「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的報告,受訪的5000名香港學生中,有32.3%在受訪日之前一個月內曾經受到欺凌,包括遭到襲擊、排斥、威嚇及作弄等,比率為受訪的72個國家/地區中最高,亦遠遠超越其平均的18.7%,情況之嚴重,令人擔憂。事實上,在現實上的傳統欺凌行為以外,網絡空間上的欺凌亦不可輕視。隨着各種通訊程式及社交媒體的普及,網絡起底、改圖惡搞、語言攻擊等日益嚴重,而且網絡傳播速度快,接觸面廣,受害人所受的精神傷害可能更大。現實上的肢體欺凌會造成身體的傷害,網絡欺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則構成嚴重的構成,令受害者自尊心低落,影響社交和學業,嚴重的更會出現自毀或自殘的風險。

教育制度偏重智育發展

依筆者之見,校園欺凌日趨嚴重,關鍵之一是香港教育制度以考試導向,中小學生在學業成績方面投放大量資源,但缺點是偏重智育發展,令個人成長和品德情意教育有所不足,難以有效培育學子接納差異和顧己及人的情意。再者,教育改革曾經以「專(專題研習)、閱(閱讀)、德 (德育及公民教育)、訊(資訊科技)」為四大關鍵項目,但隨着各式各樣的嶄新教改項目推行,教育界面對與日俱增的行政、會議和文書工作,為提升成績而安排各種課後溫習和補課,早已疲於奔命,以致難以抽空跟學子傾談溝通,加以輔導,關注其心靈成長,結果學生的情意教育有所欠缺,老師要在校發現潛藏的校園欺凌也倍感困難。當然,在激烈的收生競爭下,不排除有學校為免影響學校聲譽,對校內發現的欺凌個案低調處理,給予人姑息和縱容的感覺,也可能令問題雪上加霜。

據知校園欺凌嚴重的美國,不少州份已經訂立反欺凌法例,訂明學校在相關事件上所負的責任,例如必須呈報法律列出的欺凌行為,並需要跟進調查,否則會遭問責,而涉嫌違法的欺凌行為,更會交司法機關處理。就香港的情況而言,當然沒有訂立法例的需要,但教育局訂定嚴格的指引,從教育預防、個案處理、事後輔導等方面,展示對校園欺凌「零容忍」的態度,協助中小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實有必要。舉例而言,學校應將預防校園欺凌的教材融入正規課堂(如班主任課、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等),定期舉辦相關活動,教育學生待人接物的應有態度,建立同儕相處的正確價值觀。另外,為有效預防事件發生,日常的訓導及輔導工作亦應加強,如講解欺凌的刑責、探討受害者的感受等,均可協助同學建立正確的行為規範。此外,學校也應鼓勵受害者立即向老師或社工求助,旁觀者亦應挺身阻止,或事後告知校方相關人士。欺凌事件發生後,學校必須嚴正處理,並加以循循善誘,有需要時可以要求警方介入,令欺凌者有所警惕,知所改善,在校園內建立對欺凌零容忍的風氣。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