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勝於服藥

以食養治本,以藥療治標,本標並舉,養其身,醫其害,治其危。以臟腑相生而養,以臟腑相和而醫,以臟腑相克而治,飲與食並養,飲與食並醫。飲而食並治,扶正固其本,驅邪強其標,急救之時,方用藥伐其毒。

(編按:俗稱「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猖獗,每日新聞都令人憂心忡忡,有見及此,國際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長老特為灼見名家讀者撰文,提出防範疫情先由安和五臟六腑,調節生理機能方面做起,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方能減少疫症的危害。鑑於全文篇幅較長,將分三日刊登,這是第二篇。)

道家重養生之道,身體泰然,力求「防患於未然」,若有小疾,即時消災於萌芽,故防病勝於療疾,養生益於服藥,延年之福,寓於其中矣。道家醫病,重於養益體魄求食補,醫治疾患用藥攻。

以食養治本 急救時方用藥

以食養治本,以藥療治標,本標並舉,養其身,醫其害,治其危。以臟腑相生而養,以臟腑相和而醫,以臟腑相克而治,飲與食並養,飲與食並醫。飲而食並治,扶正固其本,驅邪強其標,急救之時,方用藥伐其毒。強健人身體之機能,祛除人體患部之病害,道家醫療之治則,乃見於此。

人,健康的人,一形體健壯,二精力充沛。正如《黃帝內經》云:「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終盡天年,度百歲乃去。」人,在生理活動中,其氣血、臟腑、脈髓、筋骨、肌膚、官竅等,無不借助於形體而展現其生理機能。在生活活動中,其精神、意志、思維、智力、氣魄、氣質、風範、修養等,無不借助於神情而顯示其生命力量。

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曰:「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 「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此實醫家之大門路也。」

氣血相協相合 足以濡養生機

中華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相生相依,相協相合,方足以濡養生機。俗語云:「男人的血貴如金,女人的氣貴如銀。」男女養氣,以強身為主,滋補精血;男女養精,以健身之本;男女養血,以壯身之源。健其身,以養形體;強其身,以養精神。養生益壽之道,則寓於其中矣。

飲食化生精微營養,以滋養精氣。精氣化神,神乃精氣之合也。《黃帝內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民以食為天,可謂至理。穀肉果菜,人之所食,以食養身,方能旺盛生機,食養盡之,方會強健體魄。飲食養分充足,方可助長人體的生長發育,飲食養分均衡,方可促進身體的生理機能。故,飲食之養與養生益壽息息相關。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飲食於人身之益,飲食於生命之利,可謂顯而明之。

構成生命物質 蛋白質至重要

人在生命歷程中,需要各種營養素維持着機體生理機能功用與組織器官功能作用。而在種種營養素中,蛋白質乃是營養機體之至要。由於人體的各部組織器官,無不是由蛋白質構成,所以蛋白質是構成生命的重要物質。營養缺乏容易精神不振。蛋白質的基本物質是氨基酸,人體內及食物蛋白質中,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系由食物中攝取,為維持氮平衡和助長人體生長發育之必需營養素。非必要氨基酸系在人體內經過氮元素合成,為人體組織和細胞之重要營養素。氨基酸之營養功用,具有合成蛋白質、維持氮平衡、構成各種酸、供應熱能、促進身體發育、調節生理機能、維持血管滲透壓等。

必需氨基酸,包括賴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黃豆、瘦豬肉、大蝦、牛肉、鯉魚、黃魚、帶魚等)、色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黃豆、豆腐乾、瘦豬肉、雞肉、雞蛋、牛肉、大蝦等)、苯丙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黃豆、豆腐乾、雞蛋、雞肉、大蝦、瘦豬肉、牛肉、豆腐等)、亮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黃豆、雞蛋、雞肉、豆腐乾、鯉魚、瘦豬肉、黃魚、帶魚、牛肉等)、異亮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黃豆、雞肉、雞蛋、帶魚、瘦豬肉、牛肉等)、蛋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雞肉、雞蛋、大蝦、瘦豬肉、牛肉、黃豆、帶魚等)、蘇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黃豆、雞蛋、雞肉、瘦豬肉、牛肉、豆腐乾、帶魚、鯉魚、黃魚、帶魚等)、纈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黃豆、雞肉、雞蛋、牛肉、豆腐乾、大蝦、瘦豬肉、鯉魚、帶魚等)、精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黃豆、雞肉、雞蛋、牛肉、瘦豬肉、帶魚、鯉魚等)、組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有黃豆、雞蛋、雞肉、牛肉、瘦豬肉、鯉魚等)。此外,食物中所含之必需氨基酸較多者,尚有稻米、麵粉、玉米、馬鈴薯、甘薯、牛奶、大白菜、菠菜、花生、羊奶、兔肉、鴨肉、石榴、香蕉等。若缺少或缺乏蛋白質營養兒童、少年、青年易產生發育遲緩,身體消瘦等。壯老年則易產生倦怠乏力、肌肉萎縮、精神不振、體重減輕、貧血、浮腫、免疫力降低等。蝦、蟹、蚌、奶及豆類等。半完全蛋白質如米、面、高粱、玉米、雜豆、瓜子、花生、杏仁等;不完全蛋白質。如肉皮、蹄筋等。(三之二)

本系列文章:

朱鶴亭:防疫須先調節生理機能 強健體魄減少危害

朱鶴亭:美味勿過食 佳餚勿貪口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