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至2014連續兩年年初,我都在法國梅村冬安居,當時一行禪師的健康還未出現問題。有一天他開示時提到,任何人決心加入一個僧團出家時,就應該完全放下自我,從此以後一切都以僧團為依歸,不應該有太多個人主見,開示完進行小組佛法分享時,有一位沙彌尼表示,她希望能夠永遠留下來,因為梅村是個令她感覺永遠都輕鬆快樂的地方。
但是另一位從印尼過來,準備學習一年的男眾法師卻說,本來對一行禪師的教法和梅村僧團充滿憧憬,但是相處久了,從一些事情的處理上,卻令他覺得有點失望。
同在一處修行,兩位的感受為何如此極端?原因是大家都抱着不同的期待與標準而來,其實只要是由人組成的團體,即使是僧團也會因為意見不同,而有機會引起磨擦和衝突,而衝突的出現又是個好機會,讓大家從佛法的「六和敬」中,學習眾人間的和諧共處。本來就不會有一個絕對完美、人人讚揚的好方法,反而應該放下判別心,開放地學習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看到別人不足之處,是否也正是自己不足的地方?
因此那位印尼法師不應對梅村有太高的期望,而那位沙彌尼如果可以堅定不移地相信一行禪師的教法,而又把它靈活運用在生活中,問題應該不大;假如期待有一個完美的地方讓自己修行,也只願意看見表面的美好現象,一定會覺得受挫而難以長遠維持。
假如每個人都真的做到一行禪師說的,能夠完全放下自我,便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