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奇趣錄

筆者出席過很多學術會議,會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會議期間也因為外面環境遇到不少趣事。

學術生涯,或多或少,離不開學術會議。學術會議的活動,真有令人增廣學問,認識同路人新近的思考,或邀請他人對一己的研究成果作出批評或糾正。但也有學術會議的組織,由本來屬純學術性質的,日久變成了一個機構,擴大業務,顯得商業化。此等組織明白到參與學術會議的人,會趁機抽空遊覽一下主辦地方,因而安排旅遊活動、接待宴會,從而增加註冊費。會員每月都收到各式各樣通告或邀請,就像打造品牌的一部分。

文化上的收穫

年來參加了好幾類學術會議,有機會跟心儀的學者碰面,聽他們親自演說自己的著作。另一份收穫是認識了不同國籍,但志同道合的同道中人,切磋學問之餘,亦因多年來一年一度的聚會,成了國際友好。常有的情況是,在自己的地方沒有幾個做同樣研究的知己,在會議中卻明白到什麼叫天涯若比鄰,因而減少了孤獨感,同時得到支持,肯定各自研究的價值。

雖說是學術會議,不同地方的文化,亦會締造不同的議程與風格。中國內地主辦會議,便恍如北京主辦奧運,帶有點帝國風采,愈大型的國際會議,愈有這種味道。例如有些會議用上了禮儀小姐,穿上一身紅旗袍,分企兩邊,負責開門關門;又在會議過程中,有穿制服的服務員每三分鐘打開出席者桌子前的水杯杯蓋,不理內裏情況,機械式地斟上滿滿的開水,聲音此起彼落,令聽報告者的注意力難以集中。

有趣的開會情境

選擇主辦會議的地點,其實亦需要考慮周詳;觀察一下環境是否合適。曾在美國加州聖塔巴巴拉一個度假區出席會議,海灘的浪聲,人群的嬉戲聲傳來,跟台上嚴肅沉悶的報告成對比,考驗眾人的集中力。有一回,一個競賽用的水球從窗外擲入,會眾群中引起一陣騷動,繼而穿比堅尼及泳褲的人衝進來取回水波,會議中斷。期間有人笑着建議:「我們不如也走出沙灘,嬉戲一下再回來,陽光實在太燦爛了。」

上星期到新奧爾良出席會議,會議的酒店剛好在Bourbon街口。下午兩點,窗外便傳來大喇叭的雄壯聲,爵士人正在熱身,蠢蠢欲動。其後,男孩女童搬出水桶鼓棍,甚有節奏地敲打桶底,聲音蓋過了我們的討論。這是新奧爾良,音樂是這個城市的治療,也是生計,怪只怪我們把多重目的重疊一起。會議六時結束,我們都急不及待往Bourbon內巷尋找樂吧,吃道地海鮮。學者當然也愛吃喝玩樂。到新奧爾良與夏威夷出席國際會議,學人們都是遊走於思考與鬆弛的水陸雙棲動物。

美國學者即使退休了,還是會堅持繼續出席學術會議,視之為他們生命的慶典。於是會議上會見到有些坐輪椅的,有持拐杖的,他們即使不再作研究報告,還是喜歡聆聽年輕學者的發表,在台下回應。此等學者對學問的堅持是誠摯的,不論身份與年紀,或單位何屬。如此才是學術組織真正的資產來源,而學術會議是學問的儀式。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