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的世外桃源

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花很多時間在學生身上,高等研究院則沒有學生。雖然在正式架構上沒有關係,但這兩個機構向來交流頻繁。
封面圖片:這個「學者天堂」選址在普林斯頓這個寧靜的小鎮,一塊遠離塵世的森林旁邊。(wikimedia commons)
 
很多年前,吳大琪教授請過我去香港科技大學的高等研究院參觀,去年則閱報欣悉城市大學也成立了高等研究院。而如果只說「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不加任何前綴的話,學術界內都會明白是指位於美國普林斯頓的全球第一所高等研究院。
 
1930年,美國教育家 Abraham Flexner 成功說服了幾名捐款人,成立一個讓學者不受俗務羈絆,專心地研精致奧的研究院。這個「學者天堂」選址在普林斯頓這個寧靜的小鎮,一塊遠離塵世的森林旁邊。由於數學和理論科學是至為純粹的學問,而且不需要任何器材,故研究院成立初期以此為主要方向。
 
時值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在歐洲崛起,不少頂級知識分子遠渡重洋逃到高等研究院,令普林斯頓迅速取代德國的哥廷根(Göttingen),成為世界科學中心。研究院早期的教授包括「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還有經常一起散步的愛因斯坦和哥德爾(Kurt Gödel)。
 
哥德爾做的學問,是最「象牙塔」的抽象邏輯。他提出了著名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即總存在一個既是正確,又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命題!同時,哥德爾性格乖僻,從來只吃妻子煮的食物,一次妻子生病不能煮飯,他便什麼都不吃,結果餓死了。只有在高等研究院這個世外桃源內,此等怪傑方能自由自我。
 

高等研究院與大學互補

 
今時今日,高等研究院由歷史、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四個學院組成,但最有名的還是數理。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奬歷屆54位得獎者中,有39位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或高等研究院任職。理論物理方面,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在此成功,而今天的當家教授則是被視為愛因斯坦後繼者的愛德華·維騰(Edward Witten)。
 
高等研究院距離普林斯頓大學僅五分鐘車程,但平日閒人免進。有一次我擅自闖入,迎面而來一個大鼻子,原來是傳奇科學家 Freeman Dyson。然後我若無其事地坐在沙發上看書,接待員走過來問:「您好,請問您是這裏的教授嗎?」我只得狼狽撤退。
 
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花很多時間在學生身上,高等研究院則沒有學生。雖然在正式架構上沒有關係,但這兩個機構向來交流頻繁。我做數學學會主席期間,便不時邀請高等研究院的教授來大學做講座。正是憑著兩者相輔相成,普林斯頓才成為今天的學問之鄉。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盧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