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課程結構須改革

時至今日,中學校園的正常生態已被文憑試所逐步摧毀。放學及假期補課,中六提早於暑假上課,已成常態。
封面圖片:新高中學制推行至今,已到了需要改革的地步。(Pixabay)
 
早前,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向教育局提交報告,指學生自殺問題和教育制度無直接關係。當然,學生自殺或涉及多方面因素,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大眾傳媒的誇張渲染、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等,都或多或少要負上責任。然而,新高中學制推行後,帶來的種種亂象,中學生學習壓力揮之不去,教育當局實在責無旁貸。
 

新學制的誤區

 
由於新高中學制設計失誤,學生須同時在四個必修科取得佳績,方能入讀大學心儀學系,一些精於數理科目,但不擅長語文通識者,往往被拒諸大學之門。相比以往高考年代,學生只必修中化和英文兩科,也只須取得合格成績,就可憑兩至三個選修科目的成績入讀大學,學習壓力與今日的新高中學制實不可同日而語。再者,中文科和通識科的考評準則和擬卷深度飄忽不定,而評分過程亦帶相當主觀色彩,令不少考生面對這些「死亡科目」時,患得患失,壓力徒增。
 
眾所周知,教育局構思新高中課程時高估中學學習時數,令各科均出現「內容超載」,後來雖有中期檢討,調整部份課程,但只屬小修小補,未及問題根源。其實,除課程份量外,當局也同時高估新高中學生的學習能力,錯把課程的深度設置於昔日會考和高考之間,殊不知新高中學生並非曾經會考洗禮和篩選的精英,根本無力應付三年冗長繁多的課程,大部份學子更無法處理近乎高考程度的艱深內容和考核方式,結果老師拉牛上樹,學生疲於奔命。
 
更重要的是,教育局未有同時增加大學資助學位課程學額,又未有處理好高中職業教育的定位和配套,結果新學制給予「中等」能力學生可以「報考大學」的虛假期望,令師生均想方設法催谷成績;對力有不逮的學生,新高中則未能早日提供適切和多元化課程及出路,令這批能力稍遜者被迫在新高中三年「陪太子讀書」,成為新學制下的「失敗者」,學習壓力又怎不會與日俱增?
 
 
所謂事實勝於雄辯,新高中學生選讀三個選修科目的學生比率由第一屆中四的51%一直下跌至第七屆的29%(表一),可見教育局當初修讀三個選修科的構思不切實際。退修情況也極為嚴重,幾乎每一屆選修三科的學生到中六時都會大減一半。至於各個選修科目,表三顯示退修率普遍達兩成半,部份科目如視藝、中史等更高達三成。當然,要數新高中重災區,其實是表二所見的數學延伸單元和綜合科學,由於這些科目的內容較多,或只屬科目延伸,漸為學生棄選。歸根究柢,關鍵是四個必修科學習壓力過大,選修科內容艱深繁重,學生唯有利用減少選科、半途退修、放棄延伸單元等方法解決。上述種種危機,於兩年前推行中期調整後,問題仍未見改善,值得各方注意。
 
時至今日,中學校園的正常生態已被文憑試所逐步摧毀。放學及假期補課,中六提早於暑假上課,已成常態;一個科目可以在中六短短四個月安排12次測驗,學校在中六模擬試前及試後,另加兩次模擬考試,也時有所聞;為求提高入大學率,部份學校在初中開始教授部份高中課程,學生減少參與課外活動和校際比賽,全人發展和五育並重已淪為空談。要解決當前困境,當局宜先從課程和考核入手,削減和調整各科內容;大學收生可考慮全面推行以計算最佳五科成績(Best 5)收生,容許學子有「失手」的機會;長遠則可以重整高中課程結構,以紓緩莘莘學子的壓力。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