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10年的香港新聞博覽館於2018年12月5日開幕,特首林鄭月娥在開幕禮上表示,博覽館開幕突顯香港對新聞工作的重視,也可讓市民深入了解新聞行業,體驗媒體精神,並且希望社會支持活化舊建築。
借金庸名言 論新聞工作
林鄭月娥在致辭中借用了武俠小說泰斗金庸(查良鏞)名言「評論自由,事實神聖」,並鼓勵市民透過參加博覽館來感受媒體工作的求真求是精神。她認為,在全球傳統新聞工作受到衝擊的時代,新聞博覽館此時開幕別具意義。
「香港新聞博覽館的開幕,不但讓公眾對香港新聞媒體的工作和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突顯了香港對新聞工作的重視,亦為承傳本地新聞文化踏出重要的一步,」林鄭在開幕典禮上說。
必列啫士街 報業發祥地
該博覽館是亞洲第一個以新聞為主題的博覽館,前身是1953興建的必列啫士街街市。必列啫士街一帶是香港報業的發源地,香港早期16家報社在該區創辦,該處又是孫中山先生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活躍的地方。館內也會展示這幢建築物多年來的歷史演變和孫中山先生的歷史足跡。
博覽館在歷史古跡與新用途之間作出的平衡,還體現在其保留的一些特色攤檔。例如,將從前街市劏雞房的位置設為「抗疫情」展,展出昔日疫情的情況,以此突顯資訊流通的重要性。
林鄭月娥表示,這和她一直推動的「歷史建築保育」理念相同,並表示這是「保育中環」項目中的「滄海遺珠」,因為當時忘了將必列啫士街放入「保育中環」八大項目之中,但她對新聞博覽館建立在香港報業發源地感到十分興奮。
保留舊建築 注入新生命
她的保育理念在於要為應保留的舊建築注入新的生命,讓它們不只是停留在人們的「集體回憶」裏,而是肩負社會的新使命。
香港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在致辭中提及,新聞教育基金本來選址西九填海區來建立博覽館,幸而得到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的提醒,嘗試申請「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三期)」,最終得以在必列啫士街這個和香港新聞頗有淵源的地方建成。
陳祖澤還感謝了來自各專業界別的義工、建築和設計的團隊,並且表示博覽館建成的背後是集結了一群對新聞工作抱有熱誠的團隊,再參觀過美國的新聞博物館(Newseum)後,他們希望香港也能有類似的新聞博覽館。
同一新聞 報道角度不同
隨後在參觀博覽館時,林鄭月娥表示對博覽館印象最深的一點,便是可以看見同一事件的不同報道,市民因此能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傳媒精神。她表示,活化後的香港新聞博覽館將會免費向公眾開放,展出香港新聞行業的發展歷程。
參觀者更可在新聞體驗館和互動遊戲室試當記者和主播,體驗如何製作新聞,並藉此了解新聞行業。
博覽館以互動方式,利用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最新科技,透過本地印刷及電子傳媒的新聞報道,展示香港如何成功地由一個漁村發展成今日的國際都會及金融中心。而新聞教育基金主席陳淑薇表示,展現香港成功的關鍵,正是在於多元文化、廉潔公正及新聞自由。
民間多滄珠 盼慷慨捐輸
如今多虧各種科技的出現,讓新聞資料保存相對容易。然而,陳淑薇提到她最大的遺憾,乃是一些珍貴新聞材料的遺失,但她相信,民間仍有許多滄海遺珠,她呼籲公眾捐贈新聞舊物。
同時,陳祖澤也表示,希望那些珍貴的新聞資料能讓年輕人了解香港。除了保存具價值的新聞資料外,陳祖澤指出,博覽館另一個重大任務就是支持本地的新聞教育工作。
他還強調,香港新聞博覽館與一般博物館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主要展示舊物,而新聞博覽館卻是每日持續收集、保存新聞資訊,其中的展品也會不斷更新,因此命名為「博覽館」,而非博物館。
香港新聞博覽館於2018年12月6日接受市民預約參觀,每星期開放六天,休館日為逢星期一,而星期六和星期日將會提供導賞服務。目前暫時僅接待團體,本月底起在網上接受個人免費參觀預約。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