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可以再創奇跡嗎?

——善用儒學資源的建議(上)

奇跡的創造者遠去,奇跡如何繼續?新加坡已經成功走出西方民主的格局,所以,在後50年,是不是還要向西方學步呢?如果要再創奇跡,恐怕不是這樣吧?
例如說現在已經不是李光耀那個時代了。在李光耀時代,半行民主半行獨裁,因此在政治上招來很多異議。國際上的民主人士認為新加坡的民主不夠徹底,雖有普選之名,但無民主之實,因此希望新加坡能進一步向西方民主靠近,即扶植反對黨,讓兩黨良性競爭。不過,我認為這是一種立理限事的思維,為民主而民主,而不問民主制度將會造成一個怎樣的社會,是否全無弊端?李光耀很清楚當時民心未定,行兩黨制只有更破裂。新加坡地少人稀,資源缺乏,根本經不起折騰。面對亂世,必須有快刀,猶豫者死。現在回過頭看,許多政策也許過苛,但卻成就新加坡的穩定,穩定才能建設,關鍵是管治團隊的質素,而不是民主。我認為在建國的道路上,李光耀是對的,今天絕不能因李光耀逝世而改轅易轍,反而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推進民主的質素,即實行優質民主,而不是西方那種內耗的、互爭利益的劣質民主。
 
若再從文化角度,實行優質民主須有條件。什麼條件?就是選民對自己投票意義的認識。投票不是權利,而是對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承擔。換言之,絕不是現代西方民主人士所說的:保護自己利益,防止政府濫權。出發點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試問出於公心的選舉,舉世哪個國家的人民可以做到?沒有整體意識,沒有走向未來的眼光,則投票只是利益的交換。這樣的民主,質素只能江河日下。西方國家已經是這樣了,亞洲的新興國家更是變本加厲,如台灣、如菲律賓、如泰國,甚至香港,都會陷入內爭、內耗、內亂之局。民主,把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社會走向分裂。
 
新加坡在李光耀領導下,避過了這一劫,政治清明,行政效率高,完全獲得人民信賴。這並不是說,政府的施政全無失誤,而是不會陷入民主的迷宮。
 
新加坡已經成功走出西方民主的格局,所以,在後50年,是不是還要向西方學步呢?如果要再創奇跡,恐怕不是這樣吧?
 
其實,一切政治制度的設計,都是為了人民過更好的生活。李光耀的務實,就是不會被制度的形式所牽。但什麼是更好的生活?就不能只是物質:舒適、享樂、自由、消費,而是人與人之間有溫暖、有關懷、有共識、有信任;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國民都有機會成長他自己、貢獻他自己。所謂「仁以為己任」,而不只是成材。這就要給予他空間,保護他成長的機會(而不是權利)。所以,一個良好的政治制度的背後,必須有一個優秀的文化。
 
待續
 
(封面圖片:Pixabay;插圖:亞新社)

霍韜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