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序彥山《香港第三只眼睛看中國新秩序》

當中國有重大變革,彥山先生獨到的第三只眼可以繼續為我們撥開雲霧,洞悉局勢。

彥山先生又出新著,囑晚輩作序,卻之不恭,我作為有緣先睹為快的第一位讀者,在此分享我對此書的一點讀後感。

認識彥山先生18年,我見證了他成功創業的篳路藍縷,憑着他與太太的遠見、意志與毅力,艱苦經營20多年,終於守得雲開,時來風送。今年春有機會見證他的企業在深圳上市,聽他感人至深的發言,印象難忘。我大學畢業後做了20多年媒體工作,人到中年創業,多少受到彥山先生的啟發與薰陶,學習他的堅毅精神。令我更為佩服的是,他日理萬機之餘,還可以洋洋灑灑地陸續寫成多篇精彩文章,在灼見名家網站發表,有理論高度,有歷史跨度,有文學深度,把與他同齡的共和國六十多年的發展史精心疏理,有血有肉,讀之令人觸目驚心,掩卷嘆息,浮想聯翩。

接受左派教育 學會懷疑比較

我在六十年代初生於香港,有幸避過了內地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動盪歲月。父親經歷過自然災害的苦難,冒着生命危險從位於寶安的家鄉成功偷渡來港,開展了人生新的一頁,也改變了我的命運。從五歲起我第一次隨父母回鄉探親,之後經常有機會體會這個社會主義國家,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有什麼差異。我還有一段奇緣,整個小學至初一的階段在一所愛國左派學校度過,受了七年非主流的另類教育。彥山先生寫到他對文化大革命的體驗,我當年也有不少深刻的體會。

從小一開始,當時是七十年代初,課室內外到處可見政治標語,牆上貼滿文革最流行的海報。背毛主席語錄、讀左派報紙、聽革命故事、學雷鋒、唱紅歌、看樣板戲、寫簡體字、批林批孔、反美反蘇、團結亞非拉,每天都緊扣內地的最新政治形勢。湊巧的是,自小居住的社區有國貨公司、左派戲院、紅色書店、工聯會,加上一批愛國街坊與校友,我好像在內地的氛圍成長。不過,香港畢竟是一個自由的社會,我還有機會接觸到五光十色的信息,懂得懷疑與比較。每年回鄉探親,須要帶着大包小包的糧油、衣服與外匯券,解他們燃眉之急。當時想:學校不是教導我們社會主義的優越、資本主義的邪惡嗎,為什麼一河之隔,香港蒸蒸日上,內地卻一窮二白?為什麼看香港的左報,報道文革期間中國形勢一片大好,與我在家鄉所見所聞完全不一樣?年紀輕輕的我經常充滿這些疑團。我沒有像彥山先生在文革的慘痛經驗,但當時那種令人窒息的一言堂政治文宣,至今仍歷歷在目。

香港前途談判 大學思潮激盪

1976年幾位開國元老先後去世,四五天安門事件、唐山大地震、四人幫倒台,連串大事震驚中外,政治、經濟瀕臨崩潰的共和國面臨最嚴峻的考驗,一個個謊言終於拆穿。那一年,我離開了左派大家庭,重新投入香港主流的教育體系,接受英殖洗禮,受盡了歧視與白眼。文革後的中國百廢待興,七十年代末迎來改革開放的新國策,香港有機會發揮資本主義的優勢,為國家引資金、引人才、引技術,廣東最早受惠,故鄉的親朋可以安裝彩電,追看香港的電視連續劇,學唱流行歌曲,享受來路貨煙酒,社會主義壓抑人性的教條陸續瓦解。

正如彥山先生所寫,八十年代迎來思想的春天,知識分子初嘗言論相對自由的滋味,學術研究、文藝創作大膽開放,學英語熱、翻譯外國著作大行其道,有識之士都厭倦毛澤東時代的教條,希望呼吸西方新鮮的空氣。八十年代初中國提出收回香港的主權,就這塊殖民地的前途與英國進行漫長的談判。我進香港大學念書那一年,大學生都在討論這個切身的嚴肅問題,校內的大字報鋪天蓋地,正反觀點紛陳,佳作如林,那個是真正思潮激盪的年代。學生會有膽色致函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中國總理趙紫陽,要求妥善處理香港的前途問題。

萬水千山走遍 決定投身傳媒

整個八十年代我都在港大校園度過,四度走訪神州,縱覽名山大川、走訪重點高校、拜會著名學人、追蹤戰前校友、聯繫全國學聯、見證八九學運。六四之後我在美國待了三個月,遍訪東西兩岸著名學府,與中國留學生、香港留學生、當地華僑作深度交流,大家都滿載深厚的愛國愛港之情。1989年在中國、香港、美國的深刻體會,讓我選擇了做傳媒工作的道路。九十年代在《信報》服務期間,有機會跑遍大江南北與台灣,對中國政經改革、台灣民主化與兩岸關係有不少第一身的見證。

九十年代末,在一個聚會認識了彥山先生伉儷,大家談文化、論國情、議港事,有一見如故的親切感。這位忘年之交從商不忘寫作,從《信報》、《信報月刊》到灼見名家,18年來一篇又一篇情理兼備之作陸續發表,影響深遠。本書九篇力透紙背的共和國滄桑史,具有史詩式作品的震撼力與感染力。我不希望他從此之後只寄情文學創作,當中國有重大變革,彥山先生獨到的第三只眼可以繼續為我們撥開雲霧,洞悉局勢。我衷心期待。

彥山著《香港第三只眼睛看中國新秩序》的封面
彥山著《香港第三只眼睛看中國新秩序》的封面

新書簡介

書名:香港第三只眼睛——看中國新秩序

作者:彥山

出版社:灼見名家傳媒 & 香港文化傳播聯合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文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