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與器物中的「摩羯」與古代中外交流

「摩羯」有其獨特的星象,把此組星系連線,就像長有雙角的羊頭,故又名「山羊座」。在古代中國的星座系統裏,摩羯座屬於牛宿天區,北宋名家蘇軾便謂:「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並以自己屬摩羯座而終生勞苦。
封面圖片:西方摩羯座(Wikicommoms)

 

西方人對摩羯座(Capricornus)不會陌生,它是古希臘文化和古巴比倫文化中,黃道十二宫的第十宫。它位於獵戶座之東,水瓶座之西,凡出生日期為12月22日至1月19日,都列入此星座內。「摩羯」有其獨特的星象,把此組星系連線,就像長有雙角的羊頭,故又名「山羊座」。
 

希臘神話的源由

 
在希臘神話裏,牠是一位吹着角笛的牧羊神,叫做潘恩(Pan)。潘恩在尼羅河畔參加諸神的宴會,在宴會上為諸神演奏,他的笛聲竟引來上古時代的怪物。諸神慌忙走避之際,潘恩臨急跳入尼羅河中,想化身為魚逃走。結果,因為太匆忙了,以致變身未能完全成功,在水中演為下半身是魚尾,上半身仍是山羊的模樣。宙斯在天界看到潘恩這個模樣,便把這個半羊半魚的樣子化作天上星座。人們對此星座故事,描述得栩栩如生,神話與歷史、星座相結合下,形象十分鮮明,17世紀天文學家約翰‧赫維留(Johnnes Hewel)還繪有此摩羯形象的星座圖畫,並說明此星座所處(參閱圖一)。
 
(圖一)天文學家約翰‧赫維留(Johnnes Hewel)繪有此摩羯形象的星座圖畫。
(圖一)天文學家約翰‧赫維留(Johnnes Hewel)繪有此摩羯形象的星座圖畫。
 

亞洲的摩羯神話

 
惟Capricornus取名「摩羯」(Makara),又引申另一字義觀念,自然涉及亞洲地區神話。首先,「摩羯」一詞源自印度「摩伽羅」,亦即印度神話中的一隻海獸,有認為其形象似鱷魚,亦有人認為是鯨魚、海豚,甚至是魚身象頭之類。此摩伽羅的形象與摩羯相同之處,即指身體和尾部呈魚形而作此比附。其次,由於中印佛教交流,梵文翻譯傳於中土,「摩伽羅」最後成為「摩羯」,意味此大魚神話再經二次創作。在《大唐西域記》中,便記述了「摩竭」大魚。書中第八卷記載了漕矩吒國一名大商人,因為輕蔑佛法,在海上迷失方向三年之久,在瀕死時候看見一座大山,山勢崇峻,船上的人都以為終於得救,但商人卻知道那不過是「摩竭魚」。書中描述摩竭魚有如山一般大,「崇崖峻嶺,須鬣也;兩日聯暉,眼光也。」古今東西皆有大魚護法,引迷途者回正道,猶如《聖經》中有被大魚所噬,困於魚腹的約拿故事,但地域文化始終相異,所表達的魚形及意象便各有不相。在古代中國的星座系統裏,摩羯座屬於牛宿天區,北宋名家蘇軾便謂:「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並以自己屬摩羯座而終生勞苦。
 

古代絲綢之路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加拿大多倫多阿迦汗博物館(Aga Khan Museum)與新加坡合作推出的《失去的獨桅帆船: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現》文物展,通過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在印尼勿里洞海底附近發現,約1200年前沉沒的阿拉伯商船「黑石號」,重新認識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故事。在這67,000多件數古代陶瓷製品、金銀器、銅器當中,至吸引筆者注意的,是大批繪有摩羯魚的長沙窯碗,碗中一條凶惡的摩羯魚,魚尾部分隱藏在一片深褐色釉色之中,魚頭卻想猛烈撞向一條尖頭尖尾的阿拉伯帆船(參閱圖二)。從窯碗的風格而論,明顯是在中國東南地區生產,符合阿拉伯人口味的製成品。
 
(圖二)繪有摩羯魚的長沙窯碗。
(圖二)繪有摩羯魚的長沙窯碗。
 

中國受中亞文化影響

 
自古以來,爪哇海和印度洋的漏斗形狀的海上通道,以及馬六甲海峽,是連接中國和西方的海上航線。為了達成海上貿易,商旅經歷驚濤駭浪,最終不幸沉沒的船隻不計其數。故此,阿拉伯商船對「摩羯」的大魚崇拜至篤,視之為海上神物,祈求每次貿易平安而回。在唐代的皇家器物中,也開始興起了一股刻製「摩羯」的熱潮,例如在金碗、金碟、金盆的製器上,不單以花鳥、龍鳳等為裝飾,而更加多加入摩羯為主體,展示中國接受中亞影響殊深的器皿風格。
 

金銀器與神話傳說

 
「黑石號」當年應從揚州採集物品出發,其中一面江心鏡上,有清晰「於揚州揚子江心」字樣。九世紀初的揚州,和交州、廣州、杭州列為當時的四大名港。作為一個極重要的港口城市,揚州商賈雲集,物流暢旺。可以想像,既有從揚州出發的唐船,也有從阿拉伯國家前來的商船,粗略估算在揚州的阿拉伯商人便超過萬人。揚州也是金銀器的製作中心,據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表示,在揚州大學農學院一帶發現了手工業作坊的遺址,今後對金銀器作坊的遺址所在應予以特別留意。由於,在沉船上找到的長沙窯瓷碗,寫有唐代敬宗「寶歷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元826年)的銘文,摩羯的流行紋飾,歷唐代初至中後期而未減退。中國化了的「摩羯」,最明顯是魚身加多了一對翅膀,以展示其海空兩棲的能力。在晉代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便有條具備翅膀,作勢衝上船身的摩羯(參閱圖三)。到了唐代,雙翅展翼如鳥飛翔的摩羯形態愈為明顯。2004年,在廈門市陳元通夫人汪氏墓中發現了唐代「鎏金摩羯紋多曲銀碗」(參閱圖四),銀碗內壁錘揲出兩相嬉戲的摩羯圖案,兩摩羯首尾相接,呈逆時針單線流動。其外則飾以連珠紋、條帶狀卷草紋以及條帶狀纏枝紋等紋樣。
 
(圖三)晉代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圖三)晉代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圖三)唐代「鎏金摩羯紋多曲銀碗」。
(圖三)唐代「鎏金摩羯紋多曲銀碗」。
 
在古月堂的藏品中,也有鎏金摩羯紋多曲銀盤,其型製與上述的銀碗如出一轍,只是按比例放大了十倍左右。金盤內的一雙摩羯在蓮荷之間繞動,頭首如龍,尾部如魚,上下帶角的口顎開張,並長有翅翼及鰭足(參閱圖五)。
 
(圖五)鎏金摩羯紋多曲銀盤。(古月堂珍藏)
(圖五)鎏金摩羯紋多曲銀盤。(古月堂珍藏)
 
由此可見,摩羯在印度神話文化中的鱷魚、鯨魚、大象等動物形象特徵經結合後,被公認為一種長鼻、利齒、魚身、魚尾的神獸,在中國大行其道。隋唐時它與中國的龍、魚文化又相互融合,演變成為長着雙翼的魚龍形象,凡此展現了古代中外民族對神話傳說的有趣註釋。

 

趙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