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進還是後退

我們整天在喊「捍衞香港核心價值」的朋友,請想一想,要政府去侵蝕大學的自主權,是前進,還是後退?

這是本欄第四周討論大學收生。上周提到大學收生引起的議論,文中提到格局與資源分配的問題。必須強調,教育資源的分配,從來都是一個問題,也永遠會是一個問題,裏面牽涉到千絲萬縷的因素,不可以期望有一個絕對公平的局面。但是也必須強調,教育的資源,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後退。

香港學者 深圳挖角

上周提到的結構性缺陷:香港高等教育,受資助的與沒有受資助的,資源分配相當懸殊。八大院校的生均經費,與其他院校的生均經費,差距相當大。如何是好?削減八大的經費,放進其他院校,就皆大歡喜?當然不是。上周提到,即使是八大,以往經費堪稱豐裕,現在與內地比,同樣國際地位的大學,八大就愈差愈遠。

最近要發展大灣區,香港的大學都感到壓力。大灣區的政府都有雄心發展高等教育。以深圳為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令人咋舌。但是他們的財政優勢,首先是令港的院校受到挖角的威脅。「挖」的,往往是最精英的研究人員。工資、研究經費、團隊,相比起來,香港八大都相形見絀。而且,近水樓台,被「挖」的精英,往往不必有移居的麻煩,仍然以香港為家,又或者「兩頭住家」。

如此下去,香港的八大,就會成了大灣區其他大學的人才輸送站。當然,八大還有深厚的基礎,本身的實力不容易因此被削弱。而且,人才的搶奪,從來就是高等教育的常態。挖角的,不只內地,近年被加拿大與澳洲吸引的香港學者也不少,其中也有不想在紛亂的政治氣氛中工作,也是重要原因。不是說加大了八大的資源,就可以防止挖角。這裏想說的是,資源的相對低下,就讓香港的高端院校處於不利的地位,削弱了他們向前發展的基礎,那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要解決這個結構性的問題,方向不在拉上補下、劫富濟貧,而是應該在逐步增加八大的資源的同時,起碼以八大經費作為參照,讓進入其他高等院校的學生,逐步大致獲得可比的資源。再提一次:學生成績有高低,因而進入不同的院校,所以接受政府不等的資源,已經是今天的社會不可以接受的準則。

既要「拉上」又要「拉下」,是政府的一個難題。有人說,過去的政府「懶了7年,鬥了5年」,高等教育的發展政策,被荒廢了。現在要迎頭趕上,難免要有大動作。難是難,卻非解決不可。這也許是比房屋更大的民生問題。以香港人的智慧,一定可以前進,而不是愚昧的倒退。

大學收生的議論,背後另外一個結構性的因素,是對直接資助學校(「直資」DSS)的非議。與一般資助學校相比,直資學校其實沒有接受政府更多的資源。甚至有些學校,由於寧願少收學生,政府的撥給還會較低。關鍵是:一、直資學校可以收取學費,而有些直資學校收費頗高;二、直資學校可以比較自由收生。

擴充直資 也許難免

由於有些直資學校收費很高,於是形成了貴族學校的形象。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大學收生的議論中,把直資學校歸入「資源更豐富」一類。但是,直資學校,還有許多,比如說以前的「愛國學校」,是第一批的直資學校(是當時的港英政府,在草簽聯合聲明之後,取消政治歧視的措施之一),以扶助弱勢為宗旨的明愛機構,也有直資學校,都難以看成是貴族學校。

那為什麼會有對直資學校的非議呢?關鍵之一,是不少社會上認為是頂尖的學校,都是直資學校。對直資學校的非議,主要來自校長。他們會覺得直資是優待名校的政策,名校更「名」了。關鍵之二,是因為直資學校很少。一段時間只有8%,聽說現在有超過10%。反正在許多校長心目中,直資學校是少數的既得利益者。潛台詞就是:直資學校受到了不公平的優待。

這次大學收生的議論,就有點矛頭指向直資學校。這其實是比較弱的一種論點。第一、問題的提出,是因為醫學院多收了非聯招學生,其中顯著的是有些直資學校開設的IB(國際文憑)畢業生。假如這些學校不開IB,這些學生也考DSE,進大學入醫科的恐怕也還是這些學生。學校開設IB,學生選讀IB,都不是為了更「容易」進入大學,而是因為那完全不同的一種學習生活。IB完全不會比DSE容易。

第二、假如是認為因為資源多就是入學優待的原因,那麼資源更多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怎麼辦?是否要限制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的學生入讀大學。那當然是無稽之談。況且,須知,醫學院需要諳懂粵語才能入讀(雖則這也許是過時的規條),不論以什麼文憑被錄取,都應該是香港人的子女。

離開大學收生的問題不說,直資學校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了許多資助學校心頭的一個結。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結必須由政府來解決。而解決的方向,也許只有一個──讓更多的資助學校被納入直資計劃。

直資的概念,是讓學校有更大的自主,讓辦學更加不受束縛。接受直接資助,並不表示要高收費,完全是學校的決定。為什麼不可以讓更多的學校也有更大的自主空間?這也應該是學校管理的大趨勢。有傳說,當年董建華曾經接受提議,直資學校應該達到全港學校的25%。後來為什麼會變成只有8%,就不得而知。

與高等教育一樣,應該向前發展,而不是倒退。應該讓更多學校進入直資計劃,獲得更多的自主,而不是因為民怨而削弱直資計劃。

政府出手 後果堪虞

擴大高等教育的資助規模,擴大直接資助學校的規模,這都是非要政府出手不可的。然而,政府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總開關。一切問題都指向政府,希望政府出手,不是解決像大學收生這類複雜問題的方向。

但是現在香港彷彿養成了一種習慣,任何事情都要掛在政府身上,要政府來解決。這次大學收生的議論,幾篇主要的文章、文件,都是說:「假如政府任其發展下去……」。

什麼意思?要政府定出規矩,限制大學收生的額度?這將是世界上政府干預收生的少數先例。即使是由教育部統管大學的體系(如台灣、如法國),教育部頂多是因為撥款的限制,而為收生總人數定下上限。大學如何收生、收什麼學生,是屬於大學自主的範疇。

大學收生,與課程設置、畢業標準,同列為學術自主的關鍵支柱。假如社會對大學收生有所不滿,那是大學自己的事。要政府出手干預,將會在關鍵的環節上,開了干預學術自主的先河。所以筆者說:後果不堪設想!

大學的自主權,是學術權利,不是政治權力,也不是經濟權益,是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為了人類知識的拓展和傳承,而成為必須。我們整天在喊「捍衞香港核心價值」的朋友,請想一想,要政府去侵蝕大學的自主權,是前進,還是後退?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