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教育經濟學,得先要了解經濟學是什麼。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的規律。這涉及社會的生產、資本、流通、分配與消費等經濟活動。若以一個家庭(社會)作為單位而言,教育經濟學所涉及的是這個家庭對孩子教育經費的分配與消費的經濟活動。這投放在孩子身上的經濟活動的目標,是價值的創造,亦即是投資的回報。
筆者不是經濟學的專家,但對於投資,筆者和一般人一樣,必會考慮投資的回報。譬如說,投資在股票或房地產,最基本的希望是保本,和得到合理的投資回報,更大的期望,當然是增值。
有調查顯示,本港家長投放在子女的教育開支(實際上投資),從幼稚園到大學,平均需約100萬元。100萬一個孩子的教育投資,委實不少。可這只是基本的投資,還沒有把補習、學藝班等投資計算在內,若安排孩子入讀國際學校,筫笈海外,投資更大。若從「教育可提升或改善個人素質和發展家庭或家族的經濟」的角度來看,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是值得的。但作為教育的投資者,若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對教育經濟學該持怎麼樣的態度?我們怎樣才能以最低的投資,獲得最大的回報?
對於教育經濟學該持怎麼樣的態度,專家有以下的建議:
別複製別人的成功的經驗
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性格、愛好、背景與經歷,所以別複製他人的成功教子經驗,特別是對孩子教育的投資經驗,不要盲目的跟從。別人成功的把孩子送進史丹福,其教育經濟學的因素,或只能應用於不同的經濟地域。
成功的教育投資,還得看投資回報,若你對孩子教育的投資所期望的回報是孩子的職業,那你在教育經濟學的資源分配上,應作出合理的分配。看那位為孩子多花100萬元,送孩子往牛津修讀法律的狀元媽媽,其投資的回報是孩子目前的職業,與曾當信差,報童及售貨員的低學歷一族一樣。當然,若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投資的目標不是「孩子的職業」,那又當別論。在人人都是教育評論家的今天,對於別人的成功經驗,我們只能羨慕,不能複製。
別輕易以物質給孩子作出獎勵
筆者認同獎勵有助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但太輕易給孩子作出獎勵,容易讓孩子利慾薰心之餘,也讓自己成為教育商人的金礦。對於獎勵,我們該以經濟學解讀它對我們的教育投資的目標的利益。
最低的教育投資,獲得最大的回報方法
怎樣才能以最低的教育投資,獲得最大的回報?筆者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個白領爸爸,家庭是中等收入的家庭。孩子是班上的資優生,可每次考試,總會有幾個同學的成績排在他的前面,他從沒有考過第一。「爸爸,為什麼我總是超不過前面的幾個同學呢?」孩子一臉愁容的問爸爸。爸爸沒有回答,只是拿了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了一條長長的綫,說:「你有辦法讓這條長綫變短嗎?試試看?」孩子絞盡腦汁,想了許多長綫變短的辦法,結果都無濟於事。父親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拿起筆在那條長綫下畫了一條長的綫。「哦﹗爸爸,我懂了。要勝別一籌,就要超過別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更加努力,使自己更出色,更優秀。」孩子恍然大悟。
在香港,若孩子這樣問你,你或會安排他參加補習班或給他聘請補習老師。可這樣的教育經濟學的教育投資可能的結果是「你捱,他也捱」。想一想,我們的官員不是經常的對我們說:「投資有風險, 要量力而為」嗎?
假如我們的孩子是一棵小樹苗,我們要這小樹苗成為參天大樹,只顧給小樹苗不斷施肥,卻忘記小樹苗更需要的是陽光與雨露,這棵樹會成為參天大樹嗎?錯誤的教育經濟學,對孩子與你而言,是雙輸。「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開學了,我們該按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投資目標,考慮教育經濟學的分配與消費的理念,進行「樹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