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為了孩子」,這還用說嗎?家長送孩子上學,為孩子找好的學校,天天督促孩子做好功課,不是為了孩子嗎?教師們戰戰兢兢,營營役役,啃個麵包當晚餐,深夜與學生WhatsApp,不是為了孩子是什麼?
上周介紹了「真愛夢想」的大規模教育公益NGO,讓筆者想起,假如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我們的教育應該怎麼樣?或者說,學生應該生活在怎樣的生態裏。
「真愛夢想」開始的時候,募集了資金,然後資助貧困農村的學校。這本身是非常寶貴的。以往的「希望工程」,就是利用捐贈,為學校提供合乎水平的校舍、硬件。1980年代,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口號,就是「一無兩有」,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了。這是陝西老教育家權劍琴提出的,成為全國的目標:「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桌椅板凳。」當時就引發了全國各地農民踴躍的捐贈,有時候甚至是幾元錢的捐助,就是為了孩子能夠有像樣的校舍上課。
這些在中國本來都已經不成問題。但又有新的問題:第一、學生學習需要的硬件不斷增加,不斷現代化,學校的資源是否追得上?這個無底洞,誰來負責?第二、學校有了充裕的硬件,孩子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於是有教師的問題。非洲、南亞,普遍的問題是教師缺勤。世界銀行曾經做過南部非洲6個國家的調查,有些地方,40%的教師缺席,有些到校不進課堂,有些進了課堂不授課……在其他國家,甚至發達國家,疫情之後,教師奇缺,極端的情況,只能隨便找個門衞、校工,站在課堂,看管學生。
學生的學習:寬闊的天地
在中國,教師缺席絕對不是問題,但是課程不斷在更新,教師如何跟上?中國幸虧有健全的「教研」(教學研究)體系,教師可以在這個體系裏面進修和充實,理論上可以不斷「充電」,也可以不斷創新。於是有這樣的問題:課程是如何設計的?更新的?這些設計和更新,是根據什麼?是如何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於是又要問,今天的中國教育,課程難免要與高考掛鈎。我們且不去挑戰高考的存在,那麼,就課程而言,即使是知識的層面,高考以外,學生還要學些什麼?課程以外,我們又期望學生學些什麼?
孩子每天坐在課堂裏面,在做什麼?假如他們都很努力,這些努力,是為了什麼?孩子們在校園裏活潑地生活,我們又期望他們獲得什麼?他們的生活,又是否只應該在校園裏面?是否應該局限在村里?在市內?在省裏?就在中國境內?假如說他們的生活就在課堂裏,在校園內,在村里、市裏……他們的思想,就只會在狹小的圈子裏活動。也就是說,不會有更大的夢想。
學生的成長:「人」的一站式
不是說:「存在決定意識」嗎?這也是近年學習科學的根本原理。人腦的發展,是人的活動在指揮的。人的知識,是對不斷的感知賦予意義的結果。為孩子提供廣闊的學習天地,極為重要。
「真愛夢想」因此在硬件、科技、環境方面固然投入資源,這只是入手點,但也讓孩子走出課堂,走出村莊……「到遠方」。這是觸及了教育的真諦。是對於教育的意義,窮追到底的結果。也因此,「真愛夢想」所追尋的,不是一個兩個方面或者方法,而是學生學習的全局。筆者認為這是「真愛夢想」的一個核心特點。
有夢想,也可以有貪婪的夢想、自私的夢想、邪惡的夢想。這就要看孩子周圍的人,這些成人的榜樣、群體的文化、朋輩的互動,每分每秒都在影響着他們的價值觀。都是「人」的影響!這也是「真愛」的生態環境。
可以看到,「真愛夢想」非常重視人,而且是重視圍繞着孩子的每一種人。首先是面對前線教師,有「夢想教師」的框架,有成長訓練營、夢想教學法、真愛書友會、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都是貫徹「夢想」與「真愛」的精神。但是誰來幫助教師?「真愛夢想」又培養了一大批「真愛講師」,可以說是教師的輔導員。教師是在學校裏面工作的,校長往往是學校的關鍵人物,因此有「夢想校長」的訓練營與實戰班,還有推選「夢想教育家」與「卓越夢想校長」的項目。有了好的校長,還要為「理想學校」的種種諮詢與服務,理想學校的實驗,與師範生的培訓。
這還不止,還要想到孩子的家庭環境,因此有「真愛家長」的活動,組織線上家長會,舉辦家長課堂,等等。
給我們的一幅圖畫,就是對孩子周圍的人,實行大包圍,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這就是前文說的「一站式」設計。一般來說,往往是只顧了一些方面,而沒有照顧其他方面。又或這某些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埋怨其他方面不配合。甚至政府部門,分管課程、師訓、研究、考試、設備……的,互相之間不一定有配合與協調,更有可能是不相聞問。「真愛夢想」所做的,是嘗試以學生為中心,把所有「人」的因素,形成一個總體聯合。學生經受的學習經歷,就很不一樣。
相信「真愛夢想」發展到今天,並非一蹴而就。筆者的猜想,是在發展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的,也許他們根本沒有「完善」這個概念。看來是一發覺某方面有需要,就努力去建設這個方面。關鍵是不放過、不放棄、不抱怨,就形成了今天的全面性的教育大生態,這是筆者觀察到的第二個核心特點。
實幹的策略:不變的初心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也提到,「真愛夢想」並沒有去推翻學校原來的運作,他們唯一看得見的干預,就是建立「夢想中心」,只是一個現代化的教室,但是卻引起全校的生態變化,理念的更新,是四両撥千斤。這是一種很聰明的策略,也是講究成本效益的策略。
「真愛夢想」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實幹的組織。沒有太多的口號。貫徹始終的,是「幫助孩子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這是很切中要害,而又容易明白的「標語」。教師容易記,也容易與自己的工作產生聯想。
「真愛夢想」的貢獻,很少有其他的組織可以比擬。但是聽他們的報告,都是經過實踐的項目,而且有量化的評估與測量,講究實效impact。沒有把只是開了頭的,甚至還在設想中的項目,作為成績而報告。不像一些組織,把投入(input,投放的資源)當成是貢獻,或者沒有把產出(output,舉辦的項目)當成是成功。他們着重的,是許多動人的故事,用活潑的話語,說明在孩子身上產生的變化。
這裏說實幹,還有一層意思。華人社會往往有一種風氣,把名譽、地位、獎項……當成了目標。一瓶酒,在廣告中,只是宣傳得了什麼金質獎!有些組織,開始的時候,往往有很高尚的「初心」,就教育來說,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得了獎項、名譽之後,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把追逐名譽與獎項,當成了自己的目的。
「真愛夢想」看來沒有這種毛病。基金與潘江雪本人,連續多年拿過不少的獎項與稱譽,但他們從來沒有把這些掛在嘴邊;各種的簡介材料裏面,也甚少把這些獎項和稱譽,放在最顯著的地方。簡單來說,他們沒有這種追求符號與形式的習慣。也說明,他們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就是為了孩子。這也許是「真愛夢想」的核心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