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議會匯聚了許多教育有心人,每人的興趣與特長都不同,但我們的共通點是皆相信教育有其教化的功能,教育工作別具意義;我們認為每一間學校都必須持續改善,每一個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的本質是良善的,是可以改變的!一句話簡單地概括我們對教育的一些期盼:「教育可改變社會未來,人才能創設國家命運!」
1997年我獲委任為紅磡一間中學的校長,該校是一所多取錄第三成績組別學生的學校,公開考試成績滯後,有職中的背景。學生整體學習氣氛比較差,自我觀弱,自信心、學習動機和起步點都較低,頗多學生有行為偏差問題,為了補救這個情況,老師們整天疲於奔命,士氣比較低落,教師流動性大。當我接任時,該校已因適齡學童人口下降而備受衝擊,有收生不足及縮班壓力,區內口碑也不大理想。因此,我上任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如何扭轉(turnaround)這個現況,學校變革是必要的。
翻閱文獻(例如 Leithwood, Harris & Strauss, 2010),與扭轉(turnaround)的相關標籤語,例如急需援手(in need of assistance)、表現低效(low performing or underperforming)、失敗(failing)、處於困局(in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或徹底干預(in special measures)等等,對學校現有的整體表現與學生的成就評價,都帶有很大的貶意。若學校於劃定時間內都沒有明顯改善跡象,有關學校將會難逃關門命運。因此,遇到校譽持續下滑或被界定為表現低效、失敗的學校,都必須即時進行變革並謀求補救。
檢討學校 非歸咎於學生
然而,一所失敗學校之所以低效,究其原因可以十分複雜(Leithwood, Harris & Strauss, 2010 : 25-39)。有時,學校可以是問題的核心,例如教學出現嚴重問題而不自覺,同工之間互相推卸責任、放任或低效領導也可以是主因,眾人對學校整體運作長期存低期望或沒期望⋯⋯。不過,學者亦提醒我們,許多研究在在證明,薄弱領導往往是失敗學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缺乏願景、沒有共同理想、溝通障礙、無理會教學素質和罔作決定等。
Jim Collins(2009)更一針見血地認為,組織失效錯在焦點判斷錯誤,忽略了最核心的工作(core business)。在教育現場來說,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自然就是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導引學生取得有關學習成果的當然是專業教師的因素了,當中包括教學素質、教師領導效能、師生關係、教學期望和教學專業社群等。所以,一間失敗學校根本沒有藉口,他們的敗因主要就是缺乏領袖才能,他們錯配了學校的發展目標和焦點。他們不只沒有着重學教為本務,對學生更長期持低期望,而且經常把挫敗的成因歸咎於學生的社經背景或學習差異的原因;甚至沒有能力去將早期偶爾出現的小成功持續發展和永續下去。
3W2H釐清問題 對準方向
總的來說,我認為「教育可改變社會未來」之說是可為的,因為高能力及高成就學校擁有的是人才的資源,他們重視發展內在變革力量和預早計劃如何保證與永續高效表現。他們也着重創造配合學校改進的必備條件,有關需改善的條件亦須聚焦於位處區域或環境的特有因素。因此當我決定要進行學校變革時,必定有以下幾個問題帶領我思考:
Where are we now?
Where are we going to?
What should we do?
How can we get there?
How can we know that we can get there?
透過這些自我提問,我們在編寫學校發展計劃時,便可以更聚焦、釐清問題和對準方向,了解過學校的特性、教師掌握變革的能力、學生的需要與實際校情,才訂定長短期學校發展目標、設計發展藍圖、草擬計劃及策劃執行大計,並按時評估及調控改革步伐,以保障學校改革成效。這樣,我們不是可以透過教育的果效而改變了社會的未來嗎?
References:
Collins, J. (2009). How the mighty fall: And why some companies never give i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Leithwood, K., Harris, A., & Strauss, T. (2010). Leading school turnaround: How successful leaders transform low-performing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