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這議題,連年媒體皆有報道。定期課題是書價加了多少;學年開課,家長共要結賬購書費多少。偶爾也有因為電子教科書的普及程度,或設計特色而被傳媒關注。
至於教科書的政治風波,常見就是中史科如何載列六四事件、文化大革命等,或者當年(1993年)曾爭議六四事件應否載列為教學課題。
教科書內容不容輕率
上月中,因歷史科教科書送審,就「中國收回香港」、「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等,評審指為「措辭不恰當」、「用字不清、概念不清」,教科書再起風波。
媒體這趟指事件是「教育局疑似政治審查課本」,並以過去評審相同用字未有問題,或當年某中央領導人也有類近說法,力證教育局有政治意圖。筆者看,這政治意圖是很明確的,就是教科書內容不容輕率,用字要嚴謹準確,發揮足夠「政治正確」的功能。
對政治比較關注或敏銳的,於香港回歸的課題,中國政府是清晰表示不接受當年滿清與英方簽訂的三條條約,因此,準確的說法是「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位於中國南方」這一句用於教科書,措辭是否恰當,可以試與「廣東省位於中國南方」、「越南位於中國南方」、「香港特區位於中國南方」作個比較,是可以有不同的意涵。
過去把關略為寬鬆
這趟教科書的政治風波,主因在於個別教科書用字遣詞一直以來的慣性,學科評審小組,以至教育局主責人員過去把關略為寬鬆。
譬如日常用語「中港」一詞,嚴謹說法是「內地與香港」,熟悉的有2003年簽訂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
遣詞用字的正確,在於要借助文字建立某一些具體觀念,以至清晰某些觀念,相對日常用語,放言高論,或求個方便;自然引致不習慣、累贅。
舉一些日常的例子:特殊學生,教育局的用詞是「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智力稍遜(弱智)是智能障礙、有限智能,耳不聰、目不明的,是聽障、視障,自閉症是社交障礙,傷殘(殘廢)的是身體障礙者、挑戰體能者,老人癡呆症稱作失智,出獄者是更新人士,娼妓是性工作者。在美國稱黑人為「非裔美國人」,在香港稱印巴裔為「阿差」也可屬於冒犯,或被視為種族歧視。
政治正確涉及政治、種族、性別、性傾向、傷殘、年齡等不同範疇,用於建立明確觀念,或避免歧視。於學校教育層面,於教科書的使用,有所需要。至於過猶不及,矯枉過正,以至借助政治正確為思想意識型態之爭,政治鬥爭的工具、事例不少。或者,批評政治正確為可能產生對思想自由、文化交流的約束,或自視為對體制的制衡,這是可以理解的。以香港現時的政治現狀,修訂當代事件在教科書的篇幅、評價、界定、用字,風波皆免不了,這也可視為一國兩制發展的探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