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數期「教評心事」,筆者簡介「客觀主義」及「實踐為本主義」的知識論觀點的特徵。今期「教評心事」中,筆者轉談如何應用知識管理的觀點在學校進行「課堂研習」以便教師間共享知識。
「課堂研習」(Lesson Study)是近20年本地及海外教育研究與發展的一項熱門主題。課堂研習是一種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項模式,也是一種有效提升教學效能的方法。筆者以校長的角色曾大力推動教師進行「課堂研習」,而能大大提升學校的教學效能,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單有明顯的進步,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也顯著地提升,他們甚至榮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因此,筆者深信「課堂研習」的威力,所以致力在服務的學校推行「課堂研習」。「課堂研習」結合「集體備課」及「觀課」兩種措施的優點,提供機會讓參與老師對教學有所反思及改進。因此,課堂研習能幫助教學效能的提昇,學生的學習效能也應有所進步。因此,筆者服務的學校自2011-2012學年已在各科同全面推行「課堂研習」。
學校以下列步驟推行「課堂研習」:
找出問題(Defining the Problem)
學生為何會難於掌握某些學習內容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ontent?
分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否與下列因素有關:
- 學生在能力上的差異Individual Learner Difference
- 學生對某些學習內容的不同理解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n learning content
教師教學的差異,不同教師對教學內容的不同觀點和處理手法 Different Teachers’Viewpoints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學校要求任教相同科目,及相同級別老師組成小組,開始課堂研習。課堂研習基本上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小組內教師共同探索在教學上所遇到的問題,問題可以是很大,(例如:如何提升學生學習英文的興趣?),亦可以很具體仔細(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明白「因式分解」的概念),小組開始構思問題,及將問題收窄,以致可將問題化作在一個教節中處理。
集體備課(Planning the Lesson)
- 找出一個教節的教學目標 Devis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a research lesson
- 參與老師須自行提出解決問題之假設(Make a hypothesis to solve the problem)
- 以課堂教學驗證該假設之可行性。此做法之目的不僅在於教好該課節,而是更進一步希望了解該課節如何運作以便促進學生的學習。Verify the hypothesis
- 根據教學目標,集體設計課堂,並製作成教案(Design a lesson plan)
當上述問題已清楚找出,小組就將之變成一個教節的教學目標。小組在定立教學目標時,參與老師須自行提出解決問題之假設(hypothesis),以課堂教學驗證該假設之可行性。此做法之目的不僅在於教好該課節,而是更進一步希望了解該課節如何運作以便促進學生的學習。跟着,根據教學目標,集體設計課堂,並製作成教案(lesson plan)。
教學實踐(Teaching the Lesson)
- 小組中其中一位老師將在其任教班別的一個課節中應用小組所制定的教案,Try out the lesson by one teacher
- 該課節過程可以將之攝錄,以便日後討論之用,Video-recording for discussion
- 而小組中其他教師可在該課節觀課,並將過程中的觀察以文字紀錄,亦方便討論之用。 Recording observations in the lesson for discussion
小組中其中一位老師將在其任教班的課節中應用小組制定的教案,該課節過程可以將之攝錄,以便日後討論之用,而小組中其他教師可在該課節觀課,並將過程中的觀察紀錄,亦方便討論之用。
課堂評估及反思(Evaluating the lesson and Reflecting on its effect)
首先由任教該課節老師先說明對該課節的看法及意見,The Teacher shares his/her try-out experience
小組內其他老師亦一起參與討論,提供對有關課節的意見。討論的中心是該課節的教學 All teachers join discussion:
- 尤其是與課堂前小組所討論的教案與實際的情況有否明顯的差異,Differences between intended outcome and enacted outcome
- 能否解決在課堂前小組所認定的問題。Does hypothesis work ?
- 討論的中心不在任教教師本人,Focus on teaching itself but not on teacher
參與老師共同評核全組的努力成果,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lesson and the effort of the whole team
期望每位參與的老師都對這課節一起反思Enhancing all participating teacher’s reflection
教師專業知識上有所增進 Enriching all participating teachers’ knowledge
在該課節後,小組再討論該課節之運作情況。首先由任教該課節老師先說明對該課節的看法及意見,小組內其他老師亦一起參與討論,提供對有關課節的意見。討論的中心是該課節的教學;尤其是與課堂前小組所討論的教案與實際的情況有否明顯的差異,及能否解決在課堂前小組所認定的問題。討論的中心不在任教教師本人,小組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該課節的教學上,所以各位參與老師共同評核全組的努力成果,期望每位參與的老師都對這課節一起反思,以便在教師專業知識上有所增進。
課堂修訂(Revising the Lesson)
根據小組中各位老師在觀課中的觀察,在評估中討論及反思小組再重新修訂該課節的教學,可能將課堂中的內容、活動及有關問題修改。這些修改是從課堂實踐及反思中引發的。
重教課節(Teaching the Revising Lesson)
該課節修訂後,可以再由同一位教師在不同班別教授,或由另一位教師教授。
課堂再評估及反思(Evaluating and Reflecting, Again)
修訂課節再在別班重教,小組再評估該課節的效能。小組內的成員可就着該課節的成功之處及需改善之處再給予意見。討論的目的是不單希望該教節的效能有所提出,更希望從課節中驗證在過程中假設之可行性。
分享成果(Sharing)
雖然經過多重步驟,只是研究了一課節的教學,但學習可以是日積月累的,亦可以先由點,再發展成線、面、甚至一個立體。在過程中,小組會將過程中包括教案反思及評估等寫成報告,更可以將之與其他科目老師分享,甚至其他學校老師分享。
任教相同科目及相同級別老師組成小組,老師在小組在開展課堂研習過程中彼此討論,當中包括構思問題,找出學生學習的難點,定義有關學生學習難點的問題,再協商一個教節的教學目標,提出解決學生學習難點問題之假設,設計課堂教案,應用並實踐小組所制定的教案在課堂中,然後檢討教案在課堂中的成效,有需要時再修訂有關教案。整個課堂研習基本上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當中老師分享其教學技巧、經驗及知識,而其知識不單是學科內容的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也包含老師們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他們在討論過程中有頻繁的知識交流及分享,參與者整體的知識自然地一起增長。
本人深信「課堂研習」必能促進同工對教學之反思及同工間之交流,同工可以共享知識,分享彼此的經驗。最終帶來同工的教學專業成長,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得以提昇。
筆者在本期簡介筆者服務的學校推行「課堂研習」的經驗。由於篇幅所限,期望在下期「教評心事」中再談「課堂研習」從知識管理的理論觀點分析「課堂研習」如何促進學校教師共享知識。
教師在課堂研習中的知識共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