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王蒙先生曾任中國文化部部長,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著作等身,在國際文壇享有盛名。王蒙在50年代就已聲名鵲起,後來受到政治爭鬥牽連,遭放逐新疆,在那裏度過他的青春歳月。
新疆、烏魯木齊、維吾爾族人,香港人聽來也許覺得陌生而遙遠,但若說起葡萄、紅棗、哈密瓜、天山雪蓮、和田玉等名產,大家就不難想到西北邊陲的新疆。熟悉唐詩的朋友,會想起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的,新疆所在地域,歷代都是偏遠荒涼,詩人送友人出關西去,當然百般不捨。清代自乾隆年間平定天山南路後,以新疆為流放囚犯之所,朝臣百姓尋常不會自願出塞。香港和新疆都是中國的邊陲,我們雖面對南海但緊鄰大陸,新疆卻獨處西北內陸,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巴基斯坦、俄羅斯等八國接壤。那地方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有一華文作家說,「沒有去新疆的16年,就沒有現在的我。」新疆的名山大川、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維吾爾族人民的熱情天真、純樸直率、尊重自然之心,助他在困惑、潦倒、迷惘之時,渡過了嚴酷的政治運動。縱然物質生活上匱乏,精神上卻豐裕,這16年的經歷為他鋪下後來的人生和寫作之路。因此,他特別感謝新疆庇護了他和家人,更感謝底層百姓的生活智慧讓他一輩子受用。他筆下的新疆,從白天的集體勞動到晚上的圍爐夜話,從人與人的相知相忘,到物我相忘於天地間,真是處處奇妙。在那遙遠的地方,一群落魄然而活潑的青年人,在陌生卻又似曾相識的文化洗滌中,覓得了安身立命之所。猜到作家是誰了嗎?
他,就是著名的當代華文作家王蒙先生。他的成名作是《這邊風景》,時空背景正是作者下放在新疆的生活。當年他39歲,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被放逐至新疆務農,既不瞭解新疆習俗,又不懂維族語言,只能硬著頭皮從頭學起。該書以一宗糧食盜竊案為敘事主軸,將作家在西北的見聞,包括文化衝擊、地方紛爭、人情矛盾等糅入小說中,使讀者彷彿一步步緊隨主角,共同體驗20世紀70年代那批下放西北邊疆的青年所經歷的人性、歷史、真相、空間、記憶、情感。小說既是虛構,亦是紀實,70萬字包含了王蒙先生和親朋好友的共同回憶和生活片段;現實和想像的交錯,編織出一個獨特的新疆故事。
王蒙先生在耄耋之年仍不時審視其作品,反覆思考在新疆所領悟的人和事。讀者諸君若想親身聆聽作家講述新疆經歷,了解其放逐中的奇遇,6月10日晚請來參與他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的講座。
主題演講詳情
講題:放逐與奇緣—我的新疆十六年
日期: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時間: 晚上7 時半至9時半(7時正開始登記)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地下演講廳
語言:普通話
主辦機構: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