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利益思維與人事

香港若要發展,便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壟斷,改變殖民地時代以來的舊思維

什麼是和諧

在香港現時的政治形勢下要求和諧,其實是另有所圖。曾俊華在今次特首選舉中標榜是香港和諧政治的代表,但他這個標誌實際是甚麼內容呢?一是九年多財政司司長任內全無建樹,且阻撓梁振英政府發展的財政支出增加,他變成了問責官員支薪不做事的典型。不做事便不會得罪任何人,也不需努力做事,只是Hea。二是財政不作任何建設,便是維護既得利益,變成香港地產商及大企業利益的維護者。

曾俊華只是延續曾蔭權的劣政,在他任內少受批評,一方面是建制派也不積極做事,與他有臭味相投之嫌;另一方面,泛民等反建制派,反的只是政治,反梁振英反中國,卻絕不反地產商與大企業家。激進派之反對官商勾結,反的主要是官,不是商,這與曾蔭權任內的情況如出一轍,只是當年不反曾蔭權,卻反梁振英,因為二人做事取向不同。

於是,假若我們細意檢查政治和諧標誌的曾俊華之所作所為,這個和諧只是維護地產商與大企業利益的和諧,其中加上反中反共色彩。他們的和諧,會是香港社會大多數人的和諧嗎?林鄭月娥上任之後,若把和諧放在施政首要,轉過身便變成了替代曾俊華,接手他企圖做的維護所謂政治和諧的工作。這樣的話,林鄭勝了,可能便是香港的發展輸了。

香港大多數人的利益是包容性的發展,不是現時地價飆升、金融虛旺的貧富懸殊、社會分化惡化。要改變現狀,為香港大多數人辦事,便要堅持原則,打破舊的所謂和諧,尋求新的和諧。

發展新出路

香港若要發展,便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壟斷,改變殖民地時代以來的舊思維,這便包括棄用抱持舊利益和舊思維的舊人物。回歸20年,加上曾蔭權的7年,香港應該清楚看到殖民地培養出來的政務官有辦事能力,卻無政治智慧及政治技巧。而且,若他們與商界利益結合,香港的政府便失去了服務社會大多數的意志,出現官商勾結。

但回歸以來的「商」,除了是金融房地產得益者外,還可加上受益於內地的部分港商。港商本在珠三角以製造業起家,可惜現在因珠三角環境轉變,他們又少為產業升級,結果不少人轉型至地產和金融業,與原來殖民地時代發展出來的既得利益者結合,或殊途而同歸,結果造就官商勾結。香港要發展,便不能延續回歸二十年間的官商勾結趨向。

梁振英政府開始有所轉變,但力度不足。部分是因政治反對,另有一部分是政務官等並不盡心盡力,如曾俊華更是明顯對抗。林鄭月娥上台,會否延續政務官治港的模式,如曾蔭權一樣?抑或是走得更偏向於泛民的反對派,和他們背後的既得利益勢力?或是完成梁振英的未竟之功,改變現時既得利益者控制的政經格局?

觀乎林鄭月娥的競選政綱,可見其不重視大方向、大發展,只想解決問題,這是典型政務官的行為與心態。她能否有所突破?關鍵是她會找甚麼人來幫忙!

原刊於《東方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