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已踏入第三周,俄軍攻勢雖未算是完全失利,但已淪為殘局,難再有作為。
普京這次軍事冒險,可說是西方奉若圭臬的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 1861-1947)的「心臟地帶」理論(Heartland Theory)的試金石:習近平與普京於2月4日發表、稱「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的《中俄聯合聲明》,實質上是控制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兩大國家組成陸權勢力的另一嘗試,可惜一出師便遭到西方民主陣營迎頭痛擊,一夕之間令「心臟地帶」理論幾乎徹底破產。
事實證明,在與陸權勢力的角力中,海權勢力與「邊緣地帶」(rimland)國家的總體力量仍遙遙領先,且不說俄羅斯連本屬心臟地帶的烏克蘭也控制不了,更遑論支配整個歐亞大陸。
心臟地帶理論與東升西降論的破產
事實上,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僅佔歐盟約10%,而俄羅斯的國防預算更只是美國的約8%而已。誠然,俄羅斯擁有核武、能源與天然資源作為籌碼,但實際角力下卻是擁有選票、消費者、企業的西方陣營說了算;即使選民尚未表態,現在單憑消費者的意向,足以迫使企業採取行動,使懲罰俄羅斯成為世界領袖和日常消費者的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美國與歐洲得以重新構成命運共同體,反而是俄羅斯與中國變得貌合神離,這很大程度扭轉了西方世界步向衰落的命運,並且間接推翻了「東升西降」論──如果「東升」是指整個亞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提升還說得過去,但如果單指中俄軸心或中國的話,卻明顯是站不住腳,現在正是重新認清現實的時候。
沒錯,像德國這種將國防外判給美國、能源供應外判給俄國、經濟增長外判給中國、長年缺乏政治意志的國家比比皆是,可是單憑這種「軟骨症」便斷定西方注定衰落,卻是一種憑空妄斷和一廂情願。只要有充分誘因,還是足以讓德國一口氣叫停「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大幅提高國防預算以及退出俄羅斯市場,特別是今次這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
普京誤判美仍處「躺平模式」
今次在戰爭爆發前,俄羅斯與各國對局勢發展均出現了不少誤判,筆者認為這與美國正在大幅調整其戰略反應模式有關。這裏所指的戰略反應,與其說是美國對其對手的戰略反應,更應是指美國面對自身以至整個西方的衰落的戰略反應。
對於美國的戰略反應,澳洲戰略家及反暴亂專家基爾庫倫(David Kilcullen)在其最新著作The Dragons and the Snakes: How the Rest Learned to Fight the West(2020年)中有一套合理闡述,足以解釋美國當前的戰略反應模式,以及它如何造成各方的誤判。
基爾庫倫指出,美國的全球軍事主導地位於1998至2003年左右達到頂點,之後便不斷被侵蝕。一開始美國無視衰落的不可避免性,仍舊沿着原本的軍事模式,繼續發展其軍事科技,並從事伊拉克、阿富汗等戰爭,基本上最終都以撤軍收場。
其後在奧巴馬時代,美國開始認識到永續霸權代價太大,於是開始實行戰略收縮,以達到軟着陸和有序衰落的目的,因此才會出現奧巴馬沒有執住「紅線」,未有軍事介入敘利亞內戰,以及2014年眼睜睜看着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兼併等事件,使這策略被批評為「衰落主義」(declinism)。換作是今天,應該叫作躺平主義才對。
所以這次在戰前與戰爭當中,拜登多次重申美國不會派兵到烏克蘭,極可能讓普京認定美國仍處於「躺平模式」,從而令普京覺得機不可失,決定加碼下注(double down),大舉入侵烏克蘭。
美國邁向「拜占庭模式」
儘管美軍撤出阿富汗醜態百出,在應對中國上面又沒有什麼板斧,但如上文所言,美國藉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大幅調整其戰略反應模式,當中基爾庫倫指出美國面對衰落並非無計可施,其實還有最後一個戰略選項,他稱之為「拜占庭模式」。
「拜占庭模式」中的「拜占庭」代表拜占庭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從395年與西羅馬帝國分裂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國祚超過1000年,可見「拜占庭模式」所代表的戰略,是一種曠日持久、長達數世紀的戰略性拖延行動,其目的並非是每戰必勝或打敗每一個敵人,而是長期保存國家的實力,這也是美國作為守成大國的最優策略:不是全面出擊,也不是躺平,而是有限度地先發制人、破壞或懲罰敵人的攻擊,以繼續保有帝國及霸權。
告別軍事行動主導 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拜占庭模式」值得美國借鑑的地方,是它不以戰場上的勝利為念,相反,它將其戰爭概念從軍事提升到一個更全面、更具彈性的國家層次,使它能有效運用外交、能幹的情報機關及軟實力,以之聯合盟友及分化對手。此外,拜占庭人亦發展出一種防禦性的游擊戰戰略,令敵軍即使深入國境,也會因擔憂與基地的聯繫被切斷,而自行解體或被迫退兵。
在這次俄烏戰爭中,拜登政府所運用的正是這種「拜占庭模式」:不拘泥於軍事行動,以外交戰和經濟戰為主導,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從多方面確實地削弱俄羅斯的實力,這才是真正凌駕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巧實力(smart power)。與此同時,烏克蘭軍一定程度上也在執行防禦性的游擊戰戰略,令俄軍逐漸泥足深陷、首尾失顧,並開始動搖普京國內的根本,反觀美國至今尚未投入任何主力。
這次「拜占庭模式」初次奏效,讓我們了解到美國雖然以往曾犯下不少軍事大錯及釀成金融危機,國內亦出現嚴重對立,但歸根究柢,美國的問題源於其軍事模式失靈,從而令它漸漸失去了政治意志及底氣,繼而出現了衰落已不可逆轉的錯覺。
但任誰也清楚,美國國情根本遠遠未達到危機或崩潰的地步──只要它懂得持盈保泰,有效地團結己方陣營,要長期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是毫無問題的。如今它找到一個更理想的戰略模式,正是它重獲領導權的重要契機。
歷史上,俄國與蘇聯之所以爆發革命及解體,與它們在戰爭中失利(一戰、阿富汗戰爭)有莫大關係。相反,普京的聲望則建基於他在車臣戰爭、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南奧塞梯戰爭及敘利亞內戰所取得的成功之上。如今普京在俄烏戰爭中失利,可能意味着歷史正在回歸原來軌跡,邁向一個量變到質變的新階段。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