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dɐi35)
「抵」在粵語裏有「應當」、「值得」的意思。如說︰「你認真抵打呀!」意思就是︰「你真的該打!」而「抵死」就是「當死」、「該死」、「活該」的意思。「抵」這個用法傳承自上古漢語。
《漢語大字典》「抵」條,義項六︰「抵償。《小爾雅‧廣言》︰『抵者當也。』《呂氏春秋‧分職》︰『若是,則受賞者無德,而抵誅者無怨矣。』高誘注︰『抵,當也。』」既可以說「抵誅」,就可以說「抵打」(該打)、「抵鬧」(該罵)、「抵幫」(應該幫助;值得幫助)、「抵買」(應該買;值得買)──進而引伸,凡發覺購入之物或服務物有所值時,粵人都會說︰「抵!」
南宋 費袞《梁谿漫志》卷第五「史載禍福報應事」條︰「《唐書》載︰『崔器議達奚珣罪抵死,後器病,叩頭云︰「達奚尹訴於我。」三日卒。』」
屐(kɛk2)
有一種歷史悠久的鞋,普通話叫「木屐」,而粵語現在雖則也可以叫「木屐」,卻以「屐」為更早(筆者小時就只聽見過這個說法)、更常用的叫法。如說︰「而今(而家)重有啲豬肉佬著『屐』㗎。」這就是說︰「現在還有一些賣豬肉的穿木屐的呢。」另外,我們又有「做到隻屐咁」(幹得超級累)、「冇鞋挽屐走」(沒鞋子的話,就取木屐逃──趕快離開)等熟語。究竟「屐」與「木屐」,哪個叫法較為古雅呢?
《漢語大字典》「屐」條︰「木頭鞋。《說文》‧履部︰『屐,屩也。』《急就篇》卷二︰『屐屩 麤羸窶貧』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泥也。』《釋名‧釋衣服》︰『屐,榰也,為兩足榰以踐泥也。』唐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四︰『木屐,《三蒼》︰「木屩也。」《異苑》云︰「介子推抱樹燒死,晉文公伐以制屐也。」』《晉書‧謝安傳》︰『不覺屐齒之折。』……」
另外,唐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猩猩者好酒與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誘之。」又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簏,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閑暢,於是勝負始分。」又同篇︰「王子猶、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
南宋 王應麟的《急就篇補注》說︰「《爰盎傳》︰『屐,步行七十里。』《莊子》云︰『墨者以跋蹻為服。』《注》︰『麻曰屩,木曰屐。』『屐』與『跂』同;『屩』與『蹻』同。《搜神記》︰『屐,婦人圓頭,男子方頭。』」
南宋 費袞《梁谿漫志》卷第四「東坡戴笠」條︰「東坡在儋耳,一日過黎子雲,遇雨,乃從農家借篛笠戴之,著屐而歸,婦人小兒相隨爭笑,邑犬群吠。」
《漢語大詞典》「木屐」條︰「木底鞋。或有齒,或無齒。《後漢書‧五行志(一)》︰『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由此可見,純粹就文獻而論,「木屐」最早只見於南朝 宋 范曄的《後漢書》,而「屐」則早見於西漢 史游的《急就篇》。「屐」自然雅於「木屐」。